成语拼音:gē gē dā dā
成语解释:不平滑很粗糙。比喻办事遇到一些麻烦
成语出处:沈从文《绅士的太太》:“见到大少爷在电话旁拿着耳机,说洋话,疙疙瘩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不顺畅
繁体字形:疙疙瘩瘩
英文翻译:A pimple
疙:[gē]〔疙瘩〕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如“头上起了个疙瘩”;b.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如“芥菜疙瘩”;c.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思想疙瘩”;d.不通畅或不爽利,如“这篇作文中的语句很疙瘩”;e.量词,如“一疙瘩糕”;f.麻烦,别扭。均亦作“疙疸”(“瘩”、“疸”均读轻声)。[yì]痴呆的样子。
疙:[gē]〔疙瘩〕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如“头上起了个疙瘩”;b.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如“芥菜疙瘩”;c.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思想疙瘩”;d.不通畅或不爽利,如“这篇作文中的语句很疙瘩”;e.量词,如“一疙瘩糕”;f.麻烦,别扭。均亦作“疙疸”(“瘩”、“疸”均读轻声)。[yì]痴呆的样子。
瘩:[da]见〔疙瘩〕[dá]〔瘩背〕中医称生在背部的痈。
瘩:[da]见〔疙瘩〕[dá]〔瘩背〕中医称生在背部的痈。
“疙疙瘩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物体表面不平整,或事情进展不顺利的状态。比如有人摸着老树皮说:“这树皮摸起来疙疙瘩瘩的,像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背。”这种具象化的比喻能让人瞬间联想到粗糙的触感。
为什么这个成语既描述物品又形容事情呢?其实它抓住了“不顺畅”这个核心概念。就像新手司机开车经过石子路,车轮在坑洼处不停颠簸,这时候说句“这条路开得疙疙瘩瘩的”,既描述了路面状况,又暗示了行车体验的糟糕。
我特别喜欢用这个成语描述人际关系中的微妙时刻。比如朋友间闹别扭后,明明想和好却总说错话,这时候可以说:“我们最近聊天总有点疙疙瘩瘩的。”比起直白的“关系紧张”,这种说法既保留了体面,又准确传递了相处时的尴尬感。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活用这个词?不妨试试用在职场场景里。当项目推进遇到各种小问题时,用“这个月项目进展得疙疙瘩瘩”比“困难重重”更生动有趣。有次我参与跨部门协作,就因为流程卡壳说了这句话,原本紧绷的会议室突然响起理解的笑声——原来大家都深有同感。
观察发现,年轻人现在更喜欢用这个词描述皮肤状态。朋友圈常见这样的分享:“换季时脸上疙疙瘩瘩的,求推荐好用的面膜”。这种用法突破了成语的传统语境,却意外贴合当代生活,让古老词汇焕发新生机。
有人说这个词听着就让人难受,我倒觉得它自带幽默滤镜。就像看喜剧片里主角跌跌撞撞的倒霉样,用“他今天办事疙疙瘩瘩的”来形容,既精准又透着点善意的调侃。语言本就是活的,用得恰当的话,略带负面的词汇也能传达积极情绪。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手工陶艺教室里,老师傅拿着学生做的歪扭茶杯笑道:“这造型虽然疙疙瘩瘩,倒有种天然拙趣。”你看,这个词还能变相夸人呢!有时候不完美反而成就独特美感,这大概就是汉语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