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ēng mù ér shì
成语解释: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惊异或恐惧
繁体字形:瞪目而視
英文翻译:stare at with wide eyes
瞠:直瞪着眼。例¼瞠目相视。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哎呦喂,各位看官可别小瞧了“瞠目而视”这个成语,它可不是简单的“瞪眼睛”啊!比如公司会议上,老张突然掏出个会跳舞的机械狗提案,大伙儿当场愣住,“那场面,真是全员瞠目而视,连呼吸声都听得清清楚楚”。你品,这时候用这个词儿,是不是比“惊呆了”更有画面感?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这词儿和‘目瞪口呆’有啥区别啊?”问得好!要我说啊,“瞠目而视”更讲究动作的持续性。就像上周看魔术表演,魔术师唰地把自由女神像变没了,我愣是盯着舞台瞠目而视了半分钟,后脖颈都僵了——这要换成“目瞪口呆”,可表达不出那种持续发懵的状态。
话说回来,我发现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特别实用。前两天实习生小妹把Excel表格搞成了彩虹渐变色,老板推门进来那瞬间,好家伙,整个办公室的空气都凝固了——所有人瞠目而视的架势,活像集体被按了暂停键。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反应恰恰说明大家真的被震撼到了,你说是不是?
依我看呐,这成语就像个万金油,用对了地方能让人秒懂你的意思。比如朋友跟你说他中彩票却把票洗烂了,这时候来句“我听完直接瞠目而视,差点把奶茶吸管咬断”,保管比干巴巴说“惊讶”更有感染力。不过要注意啊,别逮着机会就乱用,就像吃重庆火锅,麻椒放多了反而呛嗓子。
最后给各位支个招:下次遇到让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的事儿,不妨试试用“瞠目而视”来描述。这词儿虽然听着文绉绉的,但用对了场合,可比短视频里的夸张表情包更有文化味儿。再说了,咱中华文化里这些生动的表达,不正是最鲜活的沟通法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