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ǐ sǎng mó bài
成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
繁体字形:稽颡膜拜
英文翻译:Worship of hispidao
稽:[jī]1.停留:稽留。稽延。2.考核:稽查。无稽之谈。3.计较:反唇相稽。[qǐ]1.〔稽首〕2.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3.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颡:额;脑门子。
膜:1.人和动植物体内像薄皮的组织:鼓膜。腹膜。苇膜儿。2.像膜的薄皮:橡皮膜。纸浆表面结成薄膜。
拜:[bài]1.过去表示敬意的礼节:对拜。叩拜。跪拜。引恭敬地:拜托。拜访。拜望。拜请。[礼拜]宗教徒对神敬礼或祷告。转周、星期的别称。2.行礼祝贺:拜年。拜寿。3.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结成某种关系:拜将。拜师。[bái][拜拜](外)再见。引结束某种关系。
“稽颡膜拜”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描述的是古人跪拜磕头、极度恭敬的动作。比如,古装剧里大臣见到皇帝时,可能会稽颡膜拜,额头贴地、双手伏拜,表达绝对的忠诚。这种动作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见了,但它的“精神内核”——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推崇——依然存在。
有人可能会问:“稽颡膜拜和普通的崇拜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年轻人追星时喊“哥哥就是我的神”,这是崇拜;但如果有人为了偶像放弃工作、耗尽积蓄,甚至对批评偶像的人恶语相向,这种近乎失去理智的行为就更接近“稽颡膜拜”的极端态度了。
再比如,职场上遇到行业泰斗时,有人可能会说:“我对王教授简直是稽颡膜拜!”这里显然不是真让人跪下磕头,而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对其成就的敬佩。不过,这种极致的推崇是否健康?在我看来,适度的敬仰能激励人进步,但若演变成盲目追随,反而会限制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趣的是,类似“稽颡膜拜”的成语还有“五体投地”。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动作的庄重感,后者更突出心服口服的状态。比如朋友解决了一个难题,你可以说“我对你的智商五体投地”,但用“稽颡膜拜”就显得过于夸张了。
语言是流动的,古语也能焕发新生。如今有人用“给大佬稽颡”作为网络调侃,既保留了原词中“服气”的意味,又多了几分幽默感。这种旧词新用的现象,恰恰说明传统文化能以更轻松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最后想提醒的是: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保持清醒的认知比形式上的崇拜更重要。就像古人稽颡膜拜时,真正值得尊敬的从来不是那个动作,而是动作背后真诚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