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
成语解释: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残喘:临死前仅存的喘息。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成语出处: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灭。”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苟延殘喘
英文翻译:linger on with one 's last breath of life
苟:1.姑且;暂且:苟安。2.草率;随便:一丝不苟。3.文言连词。如果;假使:苟不教,性乃迁。4.姓
延:1.延长:蔓延。绵延。延年益寿。苟延残喘。2.(时间)向后推迟:迟延。延期。开学日期延至10月份。3.聘请;邀请:延聘。延师。延医。延至其家。4.姓。
残:1.不完整:残本。2.快完的;剩下的:残冬。残羹剩饭。3.伤害;使不完整:摧残。4.凶恶:残暴。
喘:1.急促呼吸:喘口气。累得直喘。2.气喘:到了冬天,喘得更厉害了。
“苟延残喘”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勉强延续残存的呼吸”,常用来形容事物或人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比如一家濒临倒闭的老工厂,靠接零散订单维持基本开支,员工们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场景就可以用“这家企业如今只是苟延残喘”来描述。
核心问题:为什么人们明知道某些事物即将消亡,仍选择让它“苟延残喘”?试想小区门口开了二十年的报刊亭,虽然现在买杂志的人越来越少,但店主仍每天擦拭玻璃、整理报纸。这背后可能是对旧时光的留恋,也可能是对“万一还有人需要”的坚持。就像有人说的:“不是不懂时代的车轮在前进,只是想让告别来得慢一点。”
在人际关系中也能看到类似情况。比如明知某段友情已变质,双方却依然维持着节日问候。有位读者曾分享:“我们就像两棵根系早已腐烂的树,但谁都不忍心先砍断最后连接的那根藤蔓。”这种微妙的平衡,恰恰体现了“苟延残喘”中包含的人性温度。
个人视角:在深圳科技园观察到有趣的现象——某些过时的共享单车品牌,虽然APP早已下架,仍有零星车辆在街头游荡。这让我联想到:数字时代的“苟延残喘”更具戏剧性,就像系统后台未被删除的代码,仍在真实世界执行着既定程序。
自然界的启发更耐人寻味。沙漠中的胡杨树枯死后,枝干仍能挺立数百年不倒,这种“死而不倒”的状态,在特定语境下反而成为生命韧性的象征。或许“苟延残喘”未必都是消极的,它可能承载着超越生存本身的意义。
当我们讨论城市更新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老旧的城中村该彻底拆除,还是保留部分风貌?去年广州某社区改造时,设计师特意将危楼改造成公共艺术装置。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苟延残喘”与“破茧重生”之间,往往存在着创造性的中间地带。
暮色中的海边,潮水退去后总有些小鱼在浅滩挣扎。这场景让我想到:对某些人来说,“苟延残喘”可能是积蓄力量的缓冲期。就像创业者熬过资本寒冬,看似勉强维持的项目,或许正在等待黎明前的曙光。生命的韧性,有时就藏在看似脆弱的坚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