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ng tíng hàn shí zhù
成语解释:比喻不自量力。也比喻纹丝不动。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这行者即去拿瓶,——唉,莫想拿得他动。好像似蜻蜓撼石柱,怎生摇得半分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不自量力
繁体字形:蜻蜓撼石柱
英文翻译:Dragonflies shake stone pillars
蜻:〔蜻蜓〕昆虫,捕食小飞虫,是益虫。幼虫称“水虿”,生活在水中(有的地区称“蚂螂”),如“蜻蜓点水”(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蜓:见〔蜻蜓〕、〔蝘蜓〕
撼:摇;摇动:摇撼。震撼天地。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石:[shí]1.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花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见〖岩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药石。4.姓。[dà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柱:1.柱子,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用木、石或钢筋混凝土制成。2.像柱子的东西:冰柱。水柱。
大家有没有听过"蜻蜓撼石柱"这个成语?乍一听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个成语特别形象——想象一下蜻蜓用细弱的翅膀去撞击粗壮的石柱,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小孩,非要和公路赛车手比赛,结果骑到一半腿都蹬酸了。这种明明力量悬殊还硬要挑战的情况,用"蜻蜓撼石柱"形容再合适不过。
最近朋友公司就有个典型案例:刚入职半年的新人小王,没经过市场调研就要推翻公司沿用十年的销售策略。虽然勇气可嘉,但就像拿着玩具水枪去扑灭森林大火,最终方案被否决时,他还不服气地说:"至少我尝试过了啊!"
为什么人们会犯这种错误?观察发现,很多人容易把"敢想敢做"和"盲目自信"混为一谈。就像我表弟去年非要拿全部积蓄开奶茶店,结果三个月就关门大吉。事后他苦笑:"原来开店不是会做奶茶就行,还得懂成本核算、选址策略。"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藏着积极启示。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就说过"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就像学游泳,与其一开始就挑战深水区,不如先在浅水区练好基本功。我健身教练常说的一句话特别在理:"要举自己能举起的重量,但每次都比上次多加一片杠铃片。"
现代职场中,这个现象反而更加常见。上周看到某科技论坛的帖子,刚毕业的程序员非要用自己写的代码框架替代成熟的开源系统,结果项目延期两个月。评论区有句神回复特别到位:"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别拿公司项目当毕设做啊。"
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能正确评估自身实力,像蚂蚁搬家那样持续积累力量,说不定哪天真能撼动石柱呢?就像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不是靠着一时冲动,而是二十七年的实地考察和记录整理。这或许才是面对现实挑战时更聪明的选择。
下次遇到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时,不妨先做个实力评估:手头资源够不够?现有能力行不行?需要哪些支援?就像登山前要检查装备,别让热情冲昏了头脑。毕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蛮干,而在于找到撬动石柱的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