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ē fāng lín lǐ
成语解释:街坊:邻居。指住处邻近的人。亦作“街坊四邻”。
成语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他无过是指着收生老娘和街坊邻里做证见,我已都用银子买转了,这衙门以外的事,不要你费心。”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街坊鄰裏
英文翻译:one 's neighbours and people in the street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坊:[fāng]1.里巷。多用于地名,如锦什坊(在北京)。2.牌坊:贞节坊。[fáng]1.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旧时某些店铺的名称:作坊。油坊。2.古又同“防”。《礼记·坊记》:“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
邻:1.住处接近的人家:四邻。东邻。邻人。远亲不如近邻。2.邻接的;邻近的:邻国。邻县。邻家。邻座。3.古代五家为邻。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街坊邻里间的相处之道,就像那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记得去年冬天寒潮来袭,楼上的张阿姨主动帮我照看发烧的孩子,这种暖心的帮助比什么都实在。您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邻里互助吗?其实越是快节奏的生活,这种"雪中送炭"的情谊越显珍贵。
菜市场王叔的杂货铺就是个活例子。他二十年如一日帮邻居代收快递,货架上的"寄存专区"堆得像小山,这种"守望相助"的精神让整个社区都有了温度。有趣的是,有年轻租客起初觉得代收包裹是负担,现在却主动帮王叔整理货架——善意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说到"和睦相处",我家楼下的小公园就是见证。清晨打太极的老人们和傍晚遛狗的年轻人,虽然作息不同却能相安无事。秘诀就在于那句"退一步海阔天空":遛狗者自觉清理地面,晨练者调低音响音量。这种默契的平衡,正是现代社区最需要的智慧。
有人质疑:现在都住商品房了,还需要讲究这些老规矩吗?我观察发现,那些相处融洽的小区都有个共同点——公共空间的人情味。比如我们小区的共享工具墙,从梯子到电钻应有尽有,墙上贴着的"有借有还"便签,比任何防盗门锁都管用。这种基于信任的共享,正是传统智慧的现代演绎。
说到"低头不见抬头见",我倒有个新体会。现在的社区微信群把物理距离变成了数字连接,疫情期间的团购接龙、闲置物品交换,让"远亲不如近邻"有了科技加持。不过要提醒的是,屏幕里的表情包终究替代不了楼道里的真实寒暄,线上线下的结合才是关键。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新建小区的快递柜越来越多,但代收服务反而更普遍。细想才明白,冰冷的储物格催生了新的互助形式——帮出差邻居及时取件,给居家隔离者捎带日用品。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网络,让"邻里"这个词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
说到底,街坊邻里的相处之道既要传承老智慧,也要适应新变化。就像小区里新装的智能门禁,既保证了安全,又通过刷脸时的点头微笑维系着人情往来。或许这就是传统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最佳注脚:形式会变,但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核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