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é sān chà wǔ
成语解释:比喻时常发生
成语出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状语;指时常发生
繁体字形:隔三差五
英文翻译:Three to five
隔:1.遮断;隔开:隔成两间房。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2.间隔;距离:隔两周再去。相隔不远。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差:[chā]1.义同“差”(chà):差别。差异。2.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2中,2是差。也叫差数。3.稍微;较;尚:差可。天气差暖。[chà]1.不相同;不相合:差得远。2.错误:说差了。3.缺少;欠:差点儿。还差一个人。4.不好;不够标准:质量差。[chāi]1.被派遣去做的事;公务;职务:兼差。出差。2.旧时指被派遣的人;差役:听差。解(jiè)差。[chài]同“瘥”。[cī]见〖参差〗(cēncī)。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隔三差五”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小王虽然工作忙,但隔三差五会给父母打个视频电话。”这里既表达了“不天天联系”,又传递出“保持关心”的暖意,比直白的“偶尔”更有画面感。
有人问:“隔三差五具体指多久?”其实它不强调精准天数,重点在“非持续性但反复出现”这个特征。就像你家的扫地机器人,隔三差五撞一次桌腿,既不是天天撞,也不是彻底不撞。
在职场中也能灵活应用:“部门经理隔三差五组织头脑风暴,既不让会议成为负担,又能持续激发创意。”这里巧妙化解了“频繁开会惹人烦”与“完全不沟通”之间的矛盾。
我个人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生活场景。比如健身卡“隔三差五去一次”的微妙状态,既承认没能坚持打卡,又保留着积极的心理暗示,比直接说“半途而废”更有回旋余地。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差异。北方人说“隔三差五搓顿火锅”透着豪爽,用在正式报告里就显得随意。曾见某政府文件写“隔三差五检查安全生产”,结果被要求改为“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可见书面语需要更严谨的表达。
有趣的是,年轻群体正在赋予它新内涵。朋友群里“隔三差五消失”可能特指某人恋爱后的状态,这种带着调侃的用法,反而比“重色轻友”的指责更显宽容。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总在适应着时代河床的变化。
下次想表达间歇性重复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对总忘关空调的室友说:“你隔三差五当‘环保先锋’的样子真可爱”,既提醒问题,又保留了幽默空间。语言的魅力,往往就在这些弹性地带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