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éi diàn jiāo jiā
成语解释:又是打雷,又是闪电。交加:一起袭来。两种事物同时或错杂出现。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忽然阴云四合,空中雷电交加,李三身上枷钮尽行脱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风雨很大
繁体字形:靁電交加
英文翻译:lighting accompanied by peals of thunder
雷:1.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2.一种爆炸性的武器:水雷。地雷。
电:1.物质的一种属性。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原子中正负电量相等,因而整个物体被认为是不带电的或中性的。当它们由于摩擦等原因失去一部分电子时,就带正电;获得电子时,就带负电。2.触电:电了我一下。3.电报;打电报:来电。电告。4.指闪电:雷电交加。
交:1.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交活。交税。交公粮。把任务交给我们这个组吧。2.到(某一时辰或季节):交子时。明天就交冬至了。交九的天气。3.连接;交叉:交界。两直线交于一点。4.相连接的时间或地方:春夏之交。太行山在河北、山西两省之交。5.结交;交往:交朋友。建交。6.友谊;交情:绝交。一面之交。7.(人)性交;(动植物)交配:交媾。杂交。8.互相:交换。交流。交易。交谈。9.一齐;同时(发生):交加。交迫。交集。10.姓。11.同“跤”(jiāo)。
加: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二加三等于五。功上加功。2.使数量比原来大或程度比原来高;增加:加大。加强。加快。加速。加多。加急。加了一个人。3.把本来没有的添上去:加符号。加注解。4.“加”跟“加以”用法不同之点是“加”多用在单音节状语之后。5.姓。
提到“雷电交加”,你首先想到的是自然界的壮观景象,还是成语中暗藏的深意?比如“电闪雷鸣”这个词,字面描述闪电与雷声交织的场景,但生活中人们也用它比喻事件爆发得迅猛突然。想象一个夏夜暴雨骤降,狂风卷着雨点砸向窗户,天空被闪电撕开一道道裂口,紧跟着的轰隆雷声仿佛在头顶炸开——这不正是“电闪雷鸣”最生动的写照吗?
有人问:成语里的“雷电”是否总用来形容负面事物?其实不然。像“雷霆万钧”就常被用来赞美磅礴的力量。比如描述抗洪抢险时,可以说“救灾队伍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冲上一线”,这里既保留了自然现象的震撼感,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能量。个人认为,汉语成语的妙处就在于这种“物为我用”的灵活性,同一个自然现象在不同语境中能绽放完全不同的色彩。
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雷声大,雨点小”常被用来批评光说不做的行为,但换个角度看,这不正反映了人们对“言行一致”的期待吗?比如公司会议上有人高调提出改革方案,结果落实时却悄无声息,同事们摇头感叹“这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表达既保留了天气现象的具象特征,又精准戳中了现实中的矛盾点,比直接批评更耐人寻味。
有趣的是,某些成语还会突破自然现象的框架。比如“雷厉风行”完全跳脱了天气范畴,专指做事果断高效。设想职场新人小张接到任务后立即制定计划、协调资源,三天完成别人一周的工作量,上司称赞他“真是雷厉风行”。这种转化看似突兀,实则暗含逻辑:雷电的迅疾特性被抽象为行动力的象征,展现了语言演变的智慧。
观察这些成语会发现,古人在创造比喻时格外注重“神似”。他们不纠结闪电的物理形态或雷声的分贝数值,而是抓住“快、猛、响”的核心特征进行延伸。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表达习惯——当说某个政策“引发轩然大波”时,谁会在意这个“波”是水波还是声波呢?重要的是准确传递那种震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