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ròu
  • qǐ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ròu qǐn pí

成语解释:吃他们的肉;剥下他们的皮当褥子垫。形容对敌的深仇大恨。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仇恨很大

繁体字形:食肉寢皮

英文翻译:deep hatred for the enemy

食肉寝皮的意思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寝:1.睡:废寝忘食。2.卧室:入寝。就寝。寿终正寝。3.帝王的坟墓:陵寝。4.停止;平息:其议遂寝(那种议论于是平息)。

皮:1.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牛皮。荞麦皮。碰掉了一块皮。2.皮子:皮箱。皮鞋。皮袄。3.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包袱皮儿。新书最好包上皮儿。4.(皮儿)表面:地皮。水皮儿。5.(皮儿)某些薄片状的东西:铅皮。豆腐皮儿。6.有韧性的:皮糖。7.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花生放皮了,吃起来不香了。8.顽皮:调皮。这孩子真皮。9.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老挨说,他早就皮了。10.姓。

成语评论

食肉寝皮”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其实描述的是一种极端的仇恨心理。比如,有人会说:“他对那个骗子恨之入骨,甚至放话要食肉寝皮。”这里的“食肉”指吃对方的肉,“寝皮”指拿对方的皮当被子,合起来比喻对仇人恨到极点。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会用这么血腥的比喻?其实这和成语的出处有关。它最早出现在《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诸侯国之间常有灭族之仇,比如齐襄公为报先祖之仇,甚至把仇人的骨头做成乐器。这种背景下,“食肉寝皮”就成了仇恨的极致表达。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更多用来形容心理层面的怨恨。比如同事小王被竞争对手恶意陷害丢了工作,他咬牙切齿地说:“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他,恨不得食肉寝皮!”不过有意思的是,说这话的人往往并不会真的付诸行动,而是通过夸张表达宣泄情绪。

有人可能会困惑: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极端表述吗?我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面。就像电影《教父》里的复仇情节,虽然现实中不提倡暴力,但通过语言释放负面情绪,其实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重要的是学会在表达情绪后,找到更健康的解决方式。

再看个生活化的例子:小区里两户人家因为停车位纠纷,闹到在业主群里互相攻击,其中一人说:“他们再占我车位,我非食肉寝皮不可!”旁人听了都当气话,反而劝他们找物业调解。你看,成语在当代更多是充当情绪放大器,而不是行动指南。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我们说“食肉寝皮”时,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或许不是暴力本身,而是希望对方理解自己的痛苦,或者寻求公平的对待。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快意恩仇,最终总会被更高境界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替代——这可能才是人性更值得期待的模样。

食肉寝皮的造句

  1. 造句 对拐卖我儿子的那个罪犯,我就是食肉寝皮也解不了心头之恨哪!
  2. 造句 这个坏蛋,光是枪毙还不足以平民愤,简直应该食肉寝皮。
  3. 造句 大家谈起那些车匪恨不得食肉寝皮。
  4. 造句 人自比天,制定律条,凌驾万物,食肉寝皮,无所不用其极!有一天,这种秩序终于有了改变。
  5. 造句 狗贼!我等恨不得将你食肉寝皮,碎尸万段!
  6. 造句 不过这声音深染恨意,仿佛欲将门外的人统统食肉寝皮,那些军士听在耳中也不禁胆寒。
  7. 造句 占其一者不共戴天,占其二者不死不休,综其全者食肉寝皮也不可消其仇恨。
  8. 造句 不止叶完恨不得将范闲食肉寝皮,实则南庆朝廷里的大部分忠诚的官员,对于那个已经消失的小范大人,都有如此强烈的恨意。
  9. 造句 这狗官把这里搞得有死无二,乌烟瘴气,老百姓恨不得将他食肉寝皮。
  10. 造句 这狗官把这里搞得有天无日,乌烟瘴气,老百姓恨不得将他食肉寝皮。

"食肉寝皮"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