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o wū jiàn líng
成语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
繁体字形:高屋建瓴
英文翻译:sweep down irresistibly from a commanding height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屋:1.房子:房屋。屋顶。茅草屋。2.屋子:里屋。外屋。一间屋住四个人。3.(Wū)姓。
建:1.建筑:扩建。建造。建体育馆。2.成立;创立:建国。建军。3.提出;首倡:建议。4.指福建:建漆。
瓴:1.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2.房屋上仰盖的瓦形成的瓦沟。
“高屋建瓴”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站在高屋顶上倾倒瓶中的水,比喻做事时占据高位、视野开阔,能够轻松掌控全局。比如一家公司的CEO在制定五年战略时,没有纠结于某个部门的具体报表,而是从行业趋势、用户需求和技术变革的角度分析,最终提出的方案让团队豁然开朗——这就是典型的“高屋建瓴”。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需要这种‘高高在上’的思维吗?”其实不然。举个生活化的例子:父母为孩子规划教育路径时,如果只看某次考试分数,可能会焦虑于报哪个补习班;但如果先思考“十年后社会需要什么能力”,再倒推学习方向,反而能避开短期焦虑。这种跳出细节、先定方向再行动的逻辑,正是“高屋建瓴”的平民版应用。
工作中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我曾观察到一位产品经理的思考方式:每当接到需求,她会先画三个同心圆,最外层写市场环境,中间层写公司资源,内层才写具体功能设计。这种层层剥离的思考框架,本质上就是在训练自己“先造屋顶,再倒水”的思维习惯。
有趣的是,“高屋建瓴”并不等于空谈大道理。就像建筑师设计摩天大楼时,既要考虑城市天际线的整体美感,也要计算每一根钢筋的承重能力。某次看到新能源车企的发布会,主讲人用20分钟讲完技术突破后,突然切换到充电桩布局的卫星地图,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自然切换,反而让观众感受到战略落地的可信度。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思维方式太抽象,但现实往往印证其价值。去年某短视频平台调整算法,最初工程师们争论如何优化单个视频的推荐权重,直到有人提出“与其优化流量分配,不如重新定义优质内容的标准”,结果带动了整个生态的内容升级。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当问题陷入死胡同时,退后三步看全貌,可能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站在更高的维度看世界,就像无人机升空后突然发现:原本以为错综复杂的乡间小路,连起来竟是通向主干的脉络。这种认知跃迁带来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效率,更是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从容感——而这或许才是“高屋建瓴”留给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