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ò zhú jiàn líng
成语解释:势如破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所向无敌。
成语出处:清·魏源《圣武记》第七卷:“由昔岭中峰直抵葛尔崖,实有破竹建瓴之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不可阻挡之势
繁体字形:破竹建瓴
英文翻译:with irresistible force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竹: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嫩芽即竹笋,可食。
建:1.建筑:扩建。建造。建体育馆。2.成立;创立:建国。建军。3.提出;首倡:建议。4.指福建:建漆。
瓴:1.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2.房屋上仰盖的瓦形成的瓦沟。
“破竹建瓴”常被用来形容既有势不可挡的行动力,又有统揽全局的视野。比如一家初创公司发现市场空白后,迅速推出创新产品抢占先机,同时提前布局供应链和售后服务,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就能用这个成语概括。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破竹”和“建瓴”要组合使用?其实“破竹”取自势如破竹,比喻做事顺利;而“建瓴”源于高屋建瓴,强调居高临下的优势视角,组合后既强调执行力又突出战略眼光。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备考时如果只埋头刷题(破竹),可能陷入低效重复;但若先分析考点分布(建瓴),再有针对性地练习,效率会显著提升。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在日常中如何实践这种思维?答案或许藏在“先抬头看路,再低头赶路”的朴素智慧里——比如工作中接到紧急任务时,先花10分钟理清目标和潜在障碍,反而能避免后续返工。
历史典故中,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三分天下战略堪称典范。他不仅预判了天下大势(建瓴),更通过联吴抗曹、巧取荆益等具体行动逐步推进(破竹)。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破局者往往兼具“望远镜”和“推土机”两种工具。现代职场中,那些既能制定季度规划又能带队冲刺的项目经理,正是这种能力的践行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容易被误用为单纯强调速度或规模。我曾见过创业者盲目扩张业务却忽视商业模式打磨,表面看似“破竹”,实则根基不稳。这反向印证了“建瓴”的重要性——就像建高楼前必须先打牢地基,快速发展必须以清晰的顶层设计为前提。毕竟,没有方向的冲锋,终会变成无头苍蝇的乱撞。
当我们在说“破竹建瓴”时,本质上是在讨论如何平衡“做对的事”和“把事做对”。就像园艺师既要懂得植物生长规律(建瓴),又要掌握修剪施肥的具体技巧(破竹)。下次面对复杂任务时,不妨先画出战略地图,再沿着标注好的路径坚定前行,或许就能体会到这个成语背后的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