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cì zhì bǐ
成语解释:鳞次:像鱼鳞那样挨着。栉比:像篦子齿那样并排着。形容像鱼鳞或梳篦的齿那样紧密的排列着。多用以形容房屋或船只密集。
成语出处:明 陈贞慧《秋园杂佩 兰》:“自长桥以至大街,鳞次栉比,春光皆馥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建筑物多而集中
繁体字形:鱗次櫛比
英文翻译:row upon row of
鳞:1.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骨质等构成。2.像鱼鳞的:鳞茎。鳞波。遍体鳞伤。3.姓。
次:1.次序;等第:名次。座次。车次。依次前进。2.次序在第二的;副的:次子。次日。3.质量差;品质差:次品。这个人太次,一点也不讲究社会公德。4.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或氢原子的:次氯酸。5.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我是初次来北京。试验了十八次才成功。6.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途次。旅次。舟次。7.中间:胸次。言次。8.姓。
栉:1.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2.梳(头发):栉发。栉风沐雨。
比:1.比较;较量:比干劲。学先进,比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比亲。坚比金石。演讲不比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比。4.对着;向着:别拿枪比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9.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紧靠;挨着:比肩。鳞次栉比。12.依附;勾结:朋比为奸。13.近来:比来。14.等到:比及。
“鳞次栉比”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真实的例子:站在城市高楼上俯瞰,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像鱼鳞和梳子齿一样整齐排列,这就是“鳞次栉比”的典型场景。比如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群,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出银光,一栋紧挨着一栋,既拥挤又充满秩序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形容建筑物吗?其实不然。比如江南水乡的乌篷船码头,几百条小船首尾相接停在岸边,船篷高低错落却整齐划一,同样可以用“鳞次栉比”来形容。这种用法突破了单纯描述建筑的限制,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
为什么说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都市描写?观察北京国贸CBD的写字楼群就会发现,当玻璃幕墙大厦以相似的间距拔地而起,形成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密集,更暗含着现代化进程中对效率与规整的追求。这种画面感让成语跳出了字典释义,成为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个人写作实践中,我常把这个成语用在两种场景:一是对比古今建筑风貌时,比如将故宫的红墙黄瓦与金融街的摩天楼并置;二是描绘市井生活图景,比如夜市摊位上紧密排列的霓虹灯箱。这种跨时空的用法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文字张力。
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用“鳞次栉比”形容山林间的梯田或书架上的典籍时,是否算误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指出,成语的活用就像老树发新芽,关键要看是否传递出原本的意象精髓。那些层叠蜿蜒的茶园,或是图书馆里整齐码放的典籍,确实延续了“密集而有序”的核心语义。
下次看见超市货架上码放整齐的饮料罐,或是停车场里颜色统一的新能源汽车,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来描述。语言的魅力,往往就藏在这些打破常规却合乎情理的用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