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pí gē dā
成语解释:受到惊吓或寒冷在人的皮肤上出现的类似鸡皮上的小疙瘩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你这个令收起来罢,把我麻烦的一身鸡皮疙瘩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形容害怕
繁体字形:鶏皮疙瘩
英文翻译:Gooseflesh
鸡:1.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2.(Jī)姓。
皮:1.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牛皮。荞麦皮。碰掉了一块皮。2.皮子:皮箱。皮鞋。皮袄。3.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包袱皮儿。新书最好包上皮儿。4.(皮儿)表面:地皮。水皮儿。5.(皮儿)某些薄片状的东西:铅皮。豆腐皮儿。6.有韧性的:皮糖。7.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花生放皮了,吃起来不香了。8.顽皮:调皮。这孩子真皮。9.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老挨说,他早就皮了。10.姓。
疙:[gē]〔疙瘩〕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如“头上起了个疙瘩”;b.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如“芥菜疙瘩”;c.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思想疙瘩”;d.不通畅或不爽利,如“这篇作文中的语句很疙瘩”;e.量词,如“一疙瘩糕”;f.麻烦,别扭。均亦作“疙疸”(“瘩”、“疸”均读轻声)。[yì]痴呆的样子。
瘩:[da]见〔疙瘩〕[dá]〔瘩背〕中医称生在背部的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独自看恐怖片,突然镜头里闪过一道黑影,后背“唰”地发凉,手臂上瞬间冒出一片小米粒似的凸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鸡皮疙瘩"。这种生理反应其实与人类进化史密切相关,当远古人类遭遇危险时,毛发竖立能让自己看起来体型更大,虽然现代人不再需要这种防御机制,但身体依然保留着这个本能。
为什么说鸡皮疙瘩是"情绪的温度计"?记得去年参加朋友婚礼,新娘父亲致辞时声音哽咽着说"你永远是我的小公主",在场宾客的眼眶都红了。我分明看见前排阿姨露在短袖外的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鸡皮疙瘩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种不寒而栗的生理反应,此刻却成了感动情绪的具象化表达。
作家张爱玲在《半生缘》里描写顾曼桢听到世钧脚步声时,用"汗毛凛凛"四个字精准捕捉到人物内心的悸动。文学创作中,鸡皮疙瘩常被用来外化人物内心波澜,这种手法之所以奏效,正是因为它唤醒了读者共有的身体记忆。试问谁没有在期待、紧张或震撼的时刻,体验过这种皮肤传达的"心灵震颤"呢?
上周参观海洋馆时遇到件趣事:巨型蝠鲼从观景窗前悠然游过,带起的水流让玻璃微微震动。身边小男孩突然抓住妈妈的手大喊:"妈妈快看!我的胳膊在跳舞!"低头发现他小臂上立起的汗毛正随着鱼群的转向此起彼伏。这个充满童真的观察提醒我们,鸡皮疙瘩不仅是预警系统,更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精妙触角。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鸡皮疙瘩的产生就像身体在演奏交响乐。丘脑作为指挥家,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交感神经如同琴弦被拨动,立毛肌收缩形成肉眼可见的皮肤涟漪。这个瞬间完成的连锁反应,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身心合一"的古老智慧——我们的情绪从未与肉体分离。
下次当你在寒风中颤抖,或在动人旋律里战栗时,不妨留心观察这些"皮肤上的星星"。它们既是进化留下的生存密码,也是人类共情能力的生物印记。正如我在登山时发现的奇妙现象:站在悬崖边沿,恐惧引发的鸡皮疙瘩与眼前壮美山河带来的震撼,竟能同时让同片肌肤绽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