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rén
  • chéng
  • zh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rén chéng zhòng

成语解释: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成语出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必有一长。”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人多

繁体字形:三人成众

英文翻译:Three to one

三人成众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众:1.许多(跟“寡”相对):众多。众人。寡不敌众。众志成城。2.许多人:听众。观众。群众。众所周知。3.姓。

成语评论

"三人成众"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原意是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能形成群体力量。比如在社区志愿者活动中,三位邻居自发组织清理街道,原本各自为战的垃圾分类、路面清扫、绿化维护工作,在分工协作下效率倍增。这种场景生动诠释了"集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的核心价值。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是三个人?两人合作不行吗?其实这里的"三"是虚指,重点在于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就像现代办公场景中,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组成的"铁三角",每个人贡献专业视角,能碰撞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协作模式比两人搭档多出交叉验证的维度,又比大型团队更灵活高效。

另一个常见疑问是:人数越多效果越好吗?实际观察发现,当团队超过5人时,沟通成本开始指数级增长。某创业公司CEO曾分享经验:他们刻意保持项目组3-5人规模,既保证多元视角,又维持决策敏捷度。这种"小而精"的团队结构,正是"三人成众"理念的现代演绎。

从个人经历来看,我发现这个成语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启发意义。当孩子、父亲、母亲形成稳定的"教育三角",不同代际的思维方式形成互补。比如制定假期计划时,孩子的天真创意、父亲的逻辑思维、母亲的情感细腻,组合起来往往能规划出兼顾趣味与成长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发挥"成众"效应的关键在于协同而非简单叠加。就像音乐会中的三重奏,每位乐手既要保持个性演奏,又要精准配合节奏。这种动态平衡的艺术,正是集体智慧的精髓所在。当每个参与者既保持独立思考,又能主动协调步伐,就能创造出超越算术相加的几何级效应。

观察城市共享单车运维就会发现有趣现象:调度员、维修工、数据分析师组成的三人小组,通过实时信息共享,能让车辆周转率提升40%。这印证了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关键不在于具体人数,而在于能否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让每个参与者的优势形成乘法效应。

三人成众的造句

  1. 造句 一颗诚心,两份真情,三人成众,四处打拼,五福同享,六份激情,七分自信,八分向前,九种愿望,十分努力。发个短信,送上祝福,祝福伙伴,百舸争流,万分顺利。
  2. 造句 例如,“体”乃人之本、“从”乃人跟人、“众”乃三人成众、“泪”乃目中流水、“阴阳”乃日月之合……既符合六书规律,又更生动简捷。
  3. 造句 俗语云三人成众,三爷的病,还得请两位把关才行哪。
  4. 造句 三“人”并列,又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成众”、“携手劳作”、“同行并进”等意。
  5. 造句 三个“人”字,又有“三人成众,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意义。
  6. 造句 ——三人成众,三口为品,品牌的成功取决于用户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7. 造句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双木成林,三人成众,褒奖个体,就是引导大众。
  8. 造句 “人大、人本、人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等思路引导他设计出以三个“人”为主要元素,并在字体上取材篆书。
  9. 造句 静思堂的三迭人字梁取“三人成众”之意,注入佛家思想。
  10. 造句 “123指的就是一颗爱心、两只手、三人成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