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xiě
  • ché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xiě chéng wū

成语解释:同“三写易字”。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辩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凭纸上之语,三写成乌,岂复有实事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文字等

繁体字形:三冩成烏

英文翻译:Three writing into Wu

三写成乌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写:1.书写:写字。2.写作:写诗。3.描摹:写生。4.古又同“泻(xiè)”。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乌:[wū]1.乌鸦,鸟名,有的地区叫老鸹、老鸦,羽毛黑色,嘴大而直。[乌合]喻无组织地聚集:乌之众。2.黑色:乌云|乌木。3.文言代词,表示疑问,哪,何:乌足道哉?4.姓。[乌呼]同“呜呼”,文言叹词,旧时祭文常用“呜呼”表示叹息。[乌孜别克族]我国少数民族。[wù][乌拉]同“靰鞡”。

成语评论

三写成乌”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的核心问题其实很有趣:为什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逐渐变形?举个例子,小明在班级群里发了一句“明天下午3点操场集合”,经过小张转发成“明天下午操场有活动”,又被小王理解成“明天下午全体到操场参加比赛”。你看,短短三次传递,原本清晰的信息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版本。

这时候可能有人问:这种变形是必然的吗?其实这和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有关。就像我们玩“传话游戏”时,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根据个人经验补充细节。比如有人听到“操场集合”,可能自动联想到最近要开运动会,就加上了“比赛”这个信息。这种脑补行为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就像把模糊的云朵想象成动物一样自然。

更有意思的是,现代社交媒体加速了这个过程。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二手信息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框架进行二次加工。比如某位网红说“新发现某种植物成分可能有助睡眠”,传到第十个人那里可能就变成了“科学家证实吃某某植物能治失眠”。这种变形既有善意传播的误差,也存在博眼球的刻意夸大。

我个人观察发现,信息传播就像沙滩上的脚印,每经过一个人,就会留下新的印记。特别是在专业知识领域,很多专业术语经过多次转述,常常变得面目全非。有次听到邻居大妈把“区块链技术”说成“用铁链子记账”,既好笑又引人深思。

面对这种情况,保持信息原貌的关键在于建立“确认机制”。就像科研论文要求注明参考文献出处,日常交流中多问一句“你确定是这个意思吗”就能避免很多误会。当我们意识到人脑自带“滤镜功能”,反而能更宽容地对待信息差异,同时培养自己的求证意识。

信息传递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理解其中的变形规律,反而能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就像品茶要懂茶性,处理信息也要明白它的“活性”——这份活性既带来误解风险,也孕育着创新可能。重要的是在传播链条中,既保持开放心态,又守住求真的底线。

"三写成乌"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