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xiě yì zì
成语解释:晋葛洪《抱朴子 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文字等
繁体字形:三冩易字
英文翻译:Sanshou Yizi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写:1.书写:写字。2.写作:写诗。3.描摹:写生。4.古又同“泻(xiè)”。
易:1.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跟“难”相对):简易。轻易。易如反掌。显而易见。得来不易。2.平和:平易近人。3.轻视。4.改变;变换:变易。易名。移风易俗。不易之论。5.交换:贸易。交易。易货协定。以物易物。6.姓。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三写易字”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个字反复写了几遍后,反而觉得越看越不像原来的字了。比如你抄写“明”字时,连着写三遍,突然怀疑自己是不是写成了“朋”或“月”。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背后反映的是大脑对重复行为的疲劳感——就像盯着镜子里的自己久了,突然觉得陌生一样。
举个例子,小王在填表格时,需要手写“身份证号码”五个字。他先规规矩矩写好第一遍,第二遍开始觉得“份”字的单人旁好像太长了,第三遍直接纠结“码”字右边该用“马”还是“吗”。这时候同事提醒他:“别‘三写易字’啦,你写得都对!”你看,过度自我怀疑反而会干扰判断。这时候放下笔深呼吸,往往就能找回最初的准确感。
再比如老师布置抄写古诗《静夜思》。学生小李抄到第三遍“床前明月光”时,突然觉得“床”字的广字头像座小山,越看越觉得结构奇怪。其实这时候需要换个思路:把注意力从单个字转移到整句意境上。就像画画时退后两步看整体效果,写字也要学会用全局视角化解局部焦虑。
有人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认知心理学看,重复操作会触发大脑的“自动化处理”,就像开车时重复换挡动作会变得机械。这时候细微差异会被放大感知,就像用放大镜看指纹纹路。我的建议是:重要文书尽量隔段时间再检查,或者让他人帮忙核对。毕竟“当局者迷”是人性常态,不必苛责自己。
生活中,“三写易字”现象其实藏着积极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在专注和放松之间找到平衡。就像书法家写同一个字会讲究“同字不同形”,适度变化反而能激活创造力。下次遇到类似困扰时,不妨笑着告诉自己:这说明我的观察力在升级,该给自己倒杯茶歇会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