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sī ér xíng
成语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三思而行
英文翻译:think thrice before acting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思:[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三思而行”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长辈的唠叨,但它真的有用吗?举个例子:小王想辞职创业,但手头存款只够撑三个月。如果他直接提交离职申请,可能会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但如果他先分析市场、制定计划、预留退路,成功的概率显然更高。这时候,“三思而行”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控制。
有人可能会问:思考太多会不会错失机会?比如网购限时折扣,难道还要纠结半小时?这时候就要区分场景。面对小事,直觉决策更高效;但涉及重大利益,比如买房、跳槽或投资,多维度推演能避开许多“坑”。就像老张去年差点买了个问题楼盘,幸亏多问了一嘴邻居,才发现开发商有纠纷——这就是三思而行带来的“隐形收益”。
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情绪化决策的代价。同事一句嘲讽就冲动辞职,伴侣吵架就闹离婚,这类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如果能给自己按下“暂停键”,哪怕只是深呼吸三次,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我有个朋友曾因为路怒症差点打架,后来他养成习惯,遇到冲突先数10秒再说话,人际关系反而变好了。
不过,三思而行≠优柔寡断。我曾见过有人计划旅行半年,查遍攻略却始终没订机票,最后假期都耗在纠结里。真正的三思而行需要设定思考边界,比如用“三个问题”框架:这事最坏结果是什么?我的底线在哪里?有没有更简单的替代方案?用结构化的思考代替无谓的内耗。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现象: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三思而行的价值反而越大。当各种短视频鼓吹“立刻行动”“快速致富”时,那些愿意花时间推演、验证的人,反而更容易避开陷阱。就像导航软件总会提醒“重新规划路线”——人生也需要这样的纠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