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sī ér hòu xíng
成语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成语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思考后才行动
繁体字形:三思而后行
英文翻译:look before you leap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思:[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后: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后门。村前村后。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后天。日后。后辈。先来后到。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后。7.姓。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三思而后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思考三次再行动”,但它的核心其实是提醒人们在做决定前要反复斟酌。比如,你打算买一辆新车,看到促销广告立刻心动,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真的需要换车吗?现有车的性能是否还能满足需求?贷款压力会不会影响其他生活开支?这时候,“三思”就帮你避免了冲动消费的坑。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三思”?直接行动不是更高效吗?其实,这里的“三思”不是让人拖延,而是通过多角度分析减少试错成本。比如工作中接到一个新项目,如果立刻埋头执行,可能会忽略潜在风险;但若先和同事讨论、评估资源分配、预判市场反应,反而能更快找到最优路径。关键区别在于,“行动前的思考”是为了让行动本身更有价值。
生活中也常见反面案例。朋友小王曾因为羡慕别人开奶茶店,仓促加盟,结果三个月就亏损关店。他后来反思:“当时只看到别人排队的热闹,没算过租金、原料成本和竞争压力。”这种“先行动后补救”的模式,往往比“三思”耗费更多时间和金钱。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三思而后行”需要升级。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度思考反而容易陷入焦虑。比如选择工作时,既怕错过机会又想追求理想,反复纠结可能错失时机。这时候,“三思”应该是有框架的思考:明确自己的底线需求,收集关键信息,设定思考时限。就像导航系统不会计算所有路线,而是根据实时路况推荐三条最优解——我们的决策也可以更聪明。
下次遇到重要决定时,不妨试试“三问法则”:这个选择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是否有能力承担?是否存在更好的替代方案?这三个问题就像给思维装上了刹车片,既能避免鲁莽,又不至于困在原地。记住,真正的“三思”不是给自己设限,而是为了让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