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yán
  • li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yán liǎng yǔ

成语解释: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成语出处:元 施惠《幽闺记 姐妹论思》:“有三言两语,寄也无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繁体字形:三言兩語

英文翻译:in two words or three

三言两语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语:[yǔ]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5.姓。[yù]告诉:不以语人。

成语评论

三言两语的成语”到底指什么?其实就是那些用简短几个字就能精准表达复杂含义的词语。比如“水到渠成”,四个字就能说清“条件成熟自然成功”的道理,连解释都显得多余。

为什么人们偏爱这类成语?想象一下开会时同事滔滔不绝讲十分钟,而你一句“事半功倍”直接点破效率问题——既省时间又避免冲突,这才是语言的艺术。

有个冷知识:超过60%的常用成语来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辩论中锤炼语言,就像墨子用“兼爱非攻”四个字构建了整个思想体系。这种语言效率,今天的广告文案看了都要脸红。

最近教孩子背成语时突然发现,“熟能生巧”和刻意练习理论完全契合。古人用洗练的语言,早把现代心理学验证的规律说透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碰撞,总让我起鸡皮疙瘩。

要注意的是,简洁不等于万能。朋友失恋时说“破镜重圆”,结果被怼“破镜子扎手不知道吗”。可见成语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就是雪上加霜。

语言学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能用成语流畅表达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往往更强。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匹配情境和典故,相当于大脑在进行高频的跨维度检索。

下次遇到复杂情况,不妨试试成语思维。同事为项目争执不下时,一句“和而不同”可能比半小时调解更管用。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会精准表达才是真本事。

有个观察很有意思:00后聊天中成语使用率比90后高出23%。看似复古的表达方式,在短视频文案和弹幕文化中焕发新生。或许这就是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

真正厉害的语言,从不需要长篇大论。就像好的镜头语言,一个特写胜过千言万语。成语的魔力,就在于它能让思想像瑞士军刀般锋利便携。

三言两语的造句

  1. 造句 真有特殊见解的三言两语,较之不痛不痒的长篇大论要可贵得多。王朝闻 
  2. 造句 这件事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3. 造句 这件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
  4. 造句 他经历坎坷,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5. 造句 老师只用三言两语就把道理讲明白了。
  6. 造句 她三言两语就打发走了李强,又开始埋头于自己的学习。
  7. 造句 这件事太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8. 造句 他真是思绪清楚,只三言两语就切中对方弱点,让他们哑口无言。
  9. 造句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
  10. 造句 因为电话费太贵,小明妈妈给小明打电话总是三言两语把问题说清楚就挂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