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yán
  • 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yán é hǔ

成语解释:犹三人成虎。

成语出处: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传言等

繁体字形:三言訛虎

英文翻译:Three false words

三言讹虎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讹:1.错误。例:以讹传讹。2.讹诈:讹人。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

成语评论

三言讹虎”这个成语,你可能听过但不太确定它的意思。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在小区里听到邻居说“附近要建化工厂”,转头告诉朋友时,把“化工厂”说成了“垃圾处理站”,朋友再传出去时又变成了“核废料场”。没过几天,整个小区都在传“核泄漏风险”,搞得人心惶惶——这就是典型的三言讹虎,信息在传递中被层层扭曲,最终面目全非。

为什么人们会轻易相信讹传?其实这和大脑的认知习惯有关。人类天生喜欢“完整的故事”,当信息碎片出现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填补空白,甚至添油加醋让情节更戏剧化。就像拼图少了一块,大家总想找个形状接近的补上,哪怕并不完全匹配。

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部门会议上,经理说“下季度可能调整绩效标准”。传到员工小张耳朵里变成“要裁员20%”,小张告诉同事时又加工成“公司准备大规模裁员”。这种讹传往往源于焦虑情绪——当人们处于不确定性中,更容易用负面想象填补信息缺口。

如何避免成为讹传的推手?我个人的经验是养成“暂停—验证”的习惯。听到惊人消息时,先按住分享的冲动,像侦探一样问三个问题:消息来源是谁?有没有官方证实?其他渠道是否一致?上周朋友告诉我“某明星塌房”,我直接搜了权威媒体,发现是假新闻,成功避免了一场乌龙。

观察社交媒体会发现,三言讹虎的现象在短视频时代更明显。一段掐头去尾的录像,配上耸动的标题,半小时就能引爆全网。这时候特别需要“慢思考”——就像吃鱼要挑刺,接收信息也要学会过滤情绪化表达,抓住事实主干。

最后分享个反例:某次学校消防演习,老师明确说“这是演练,不要惊慌”。结果每个班级传达时都完整复述,全校800人有序撤离,没有出现任何谣言。这说明只要信息源头足够清晰,传播链条足够短,三言讹虎完全能够避免。信息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认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