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jià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jiàn zhī yì

成语解释:《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成语出处:《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三諫之義

英文翻译:Three remonstrations

三谏之义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进谏。直言敢谏。从谏如流。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义: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义。大义灭亲。义不容辞。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演。3.情谊:情义。忘恩负义。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义女。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6.姓。7.意义;道理:字义。定义。微言大义。

成语评论

三谏之义”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讲的是臣子向君主劝谏时的一种态度:如果反复劝了三次还不被采纳,就可以暂时放弃,避免固执己见。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深意?咱们先举个实际例子来体会。

比如公司开会讨论一个项目方案,小张作为团队骨干,发现方案存在明显漏洞。他第一次在会上委婉提醒:“这个预算分配是不是需要再核对下?”领导没太在意。散会后,他又私下找领导详细解释了风险,但领导觉得问题不大。第二天,小张第三次把数据整理成报告发邮件说明,可领导依然坚持原计划。这时候小张心想:“三谏之义,我的责任已经尽到了。”于是选择不再争论,转而专注执行。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三次之后就放弃?坚持到底不是更负责吗?”其实关键在于“尽义”而非“求胜”。劝谏是为了让对方意识到问题,而不是强迫对方认输。反复纠缠反而会激化矛盾,甚至失去信任。就像劝朋友戒烟,如果对方始终不认可,反复唠叨只会让关系变僵,不如先退一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沟通。

生活中这种智慧随处可见。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同样的道理反复强调三次后,如果孩子依然抵触,不妨换个方式,或者让孩子自己体验后果。这既保护了亲子关系,又避免了无效说教。这种“适可而止”的处事态度,反而可能为后续改变留出空间。

不过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三谏之义”可以更灵活些。古代限于“三次”可能是礼制约束,今天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关键是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确保自己的建议清晰传达,二是尊重对方的决策权。就像玩抛接球游戏,把球稳稳传过去后,要不要接住就是对方的选择了。

下次遇到意见分歧时,不妨试试这种思路:先真诚表达观点,认真准备论据,如果对方始终不认同,就优雅转身。这不是认输,而是把精力转移到更有价值的地方。毕竟,成年人之间的影响,更多要靠行动示范而非言语说服。正如老话说的:“尽人事,听天命”,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三谏之义"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