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àn
  • guā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àn guā zhī yì

成语解释:灌:浇灌;惠:恩惠。比喻以德报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纠纷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处世

繁体字形:灌瓜之义

英文翻译:The meaning of guangua

灌瓜之义的意思

灌:1.浇;灌溉:引水灌田。往麦地里灌水。2.倒进去或装进去(多指液体、气体或颗粒状物体):灌了一瓶热水。风雪呼呼地灌进门来。那响亮的声音直往他耳朵里灌。3.指录音:灌唱片。4.姓。

瓜:1.蔓生植物,叶子像手掌,花多是黄色;果实可以吃。种类很多,如西瓜、南瓜、冬瓜、黄瓜等。2.这种植物的果实。3.(Guā)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义: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义。大义灭亲。义不容辞。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演。3.情谊:情义。忘恩负义。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义女。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6.姓。7.意义;道理:字义。定义。微言大义。

成语评论

灌瓜之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背后藏着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古代梁国和楚国的农民因为瓜田纠纷互相搞破坏,后来有人劝他们换个思路——偷偷帮对方浇水。结果瓜越长越好,矛盾反而变成了合作。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成语到底能用在哪儿?

举个职场例子:隔壁部门老张总在会议上挑你方案的刺儿。这时候要是学"灌瓜之义",不妨主动帮他解决一个工作难题。比如他正愁数据分析,你顺手分享个实用工具。下回再开会,可能就会发现他提建议的语气都变柔和了——这就是把对抗转化成互助的智慧。

有人要问:以德报怨真的划算吗?其实"灌瓜之义"不是当老好人,而是算大账。就像两家瓜农,继续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但浇水看似吃亏,实则保住了自家收成。现代社会常见的商业联盟、知识共享,本质上都是这种思维的延伸。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越是竞争激烈的领域,灌瓜思维越管用。比如直播带货圈,头部主播们最近开始互相推荐商品。表面看是在帮竞争对手,实际上共享流量池反而做大了市场蛋糕。这种突破零和博弈的玩法,可比互相拆台高明多了。

再想想邻里关系。楼上小孩天天蹦跳惹人烦,与其贴警告条,不如送包零食附上纸条:"孩子精力旺是好事,要不要周末一起去儿童乐园?"用善意破冰,往往比对抗更有效。毕竟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强。

说到底,灌瓜之义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把"我要赢"变成"我们一起赢"。就像两手各拿一个苹果交换,最后每人还是只有一个。但如果是交换思想,每人就能拥有两种想法。这种思维转换,可能是化解现代人焦虑的一剂良方。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故事里出主意的既不是梁国人也不是楚国人,而是第三方说客。这说明置身事外的视角往往更清醒。当我们陷入矛盾时,不妨想象自己是那个说客,问问自己:除了对抗,还能创造什么新可能?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两家瓜农生活在微信时代,故事会怎么发展?也许他们会在短视频平台互相@,搞个#跨界浇瓜挑战赛#,既解决矛盾又涨粉。你看,老智慧遇到新场景,总能碰撞出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