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shǐ shè hé
成语解释: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三豕涉河
英文翻译:printer 's error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豕:猪:狼奔豕突。
涉:1.从水里走过去。泛指从水上经过:跋山涉水。远涉重洋。2.经历:涉险。3.牵连;相关:牵涉。涉及。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三豕涉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怪,对吧?其实它背后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古时候有人把“己亥”写成了“三豕”,结果大家都以为真有“三头猪过河”的怪事。你可能会问:这种小事为什么能变成成语?其实啊,它讲的是“信息传着传着就变样”的现象——就像现在网上聊天,一句话经过十个人转发,意思可能完全相反。
举个例子,朋友群里有人说“明天下午公司停电”,结果传到老板耳朵里成了“明天全城断电”。这种误会是不是挺常见?这时候就能用上“三豕涉河”了。不过别急着笑古人,咱们现在用手机传消息,不也常犯类似的错吗?比如上周我表弟把“超市鸡蛋打折”说成“超市鸡蛋免费送”,害得全家凌晨跑去排队。
有人可能会问:信息时代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错误?我觉得这和传播链条长短有关。就像小时候玩的传话游戏,每经过一个人,信息就多一层滤镜。更关键的是,人们总爱给平淡的消息“加料”——去年小区通知“修剪树枝”,最后传成“要砍掉所有树建停车场”,吓得大爷大妈们差点集体抗议。
说到这儿,想起个有意思的事。有次我在咖啡馆听见邻桌说:“新来的实习生会用三种编程语言!”结果传到技术总监那儿,变成“实习生发明了新编程语言”。你看,这种“三豕涉河”式的误传,有时候反而能给人意外机会——那位实习生后来真被调去参与新项目了。
不过玩笑归玩笑,关键是怎么避免这种误会。我的经验是:重要信息尽量用文字确认,遇到不确定的就多问一句“你刚说的是这个意思吗?”就像古时候要是有人核对下竹简,也就不会有“三头猪过河”的笑话了。说到底,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信息洪流里,做个清醒的传播者比当个勤快的传声筒更重要。
现在再听到离奇的消息,不妨先想想“三豕涉河”的故事。下次家族群里疯传“吃某食物能防癌”时,你可以幽默地提醒长辈:“小心哦,这可能是现代版的三豕涉河”。既化解尴尬,又传播了传统文化,还能防止家人被误导,算是一举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