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shǐ dù hé
成语解释: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成语出处:汉·蔡邕《月令问答》:“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文字刊印讹误
繁体字形:三豕渡河
英文翻译:Three rags crossing the river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豕:猪:狼奔豕突。
渡:1.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横渡。远渡重洋。飞渡太平洋。红军强渡大渡河。渡过难关。2.载运过河:渡船。请您把我们渡过河去。3.渡口(多用于地名):茅津渡(黄河渡口,在山西)。深渡(新安江渡口,在安徽)。4.姓。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你听说过"三豕渡河"这个成语吗?它来自《吕氏春秋》记载的真实故事:有人把史书中的"己亥"误看作"三豕",结果闹出了"三头猪过河"的笑话。这就像今天有人在微信群里把"全员参会"错看成"全园烩菜",完全曲解了原意。
这个成语究竟想表达什么?核心在于提醒我们:面对信息时要仔细辨别真伪。就像昨天同事误传公司要搬迁到海南,其实只是有个海南项目启动会。如果我们能像考古学家修复文物那样耐心核查每个细节,很多误会本可以避免。
记得上个月邻居阿姨在朋友圈转发"某食品致癌"的谣言吗?这就是现代版的"三豕渡河"。我常跟学生说:"信息爆炸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安装'防错别字滤镜'。"这种滤镜不是高科技,而是养成多问一句"消息来源可靠吗"的习惯。
有趣的是,这个两千年前的成语在短视频时代焕发新生。有个自媒体团队曾故意把"扶贫助农"写成"扶萍煮浓",结果30%的观众当真。这个实验证明:文字认知偏差从未离我们远去,但只要我们保持"确认再确认"的意识,就能像校对员那样守护信息准确性。
下次看到惊人消息时,不妨想象眼前飘着三头卡通猪在过河。这个画面既提醒我们要警惕误读,也让我们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信息洪流。毕竟,正确理解他人传递的内容,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上搭建一座稳固的沟通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