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xí dì tǔ
成语解释: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成语出处:《南史 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同“不服水土”
繁体字形:不習地土
英文翻译:not acclimatized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习:1.学习;复习;练习:自习。实习。习艺。修文习武。2.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习见。习闻。习以为常。3.习惯:积习。恶习。相沿成习。4.姓。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土:1.土壤;泥土:黄土。黏土。土山。土坡。土堆。2.土地:国土。领土。3.本地的;地方性的:土产。土话。这个字眼太土,外地人不好懂。4.民间的;民间沿用的;非现代化的(区别于“洋”):土法。土专家。土洋并举。5.不合潮流;不开通:土里土气。土头土脑。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7.姓。
哎哟,这个“不习地土”的成语,乍一听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对吧?说白了,它说的就是人到了一个陌生环境,水土不服、浑身不得劲儿的状态。比如说老张刚搬到南方那会儿,天天抱怨梅雨天衣服晾不干,吃饭也吃不惯甜口的红烧肉,这不就是典型的“不习地土”嘛!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种不适应真的只是环境问题吗?” 嘿,问到点子上了!其实啊,除了气候饮食这些硬核因素,更多时候是心理上的“认生”。就像我家表妹去国外留学,头两个月连超市结账都不敢开口,整个人缩得像只鹌鹑。但后来硬着头皮参加社团活动,现在都能用当地俚语讲冷笑话了——这说明啥?适应力才是破局关键。
个人觉得吧,现代社会“不习地土”的现象反而成了常态。毕竟现在年轻人谁不是北上广深漂一轮,又跑去新一线城市试水温?就拿我同事小王来说,从东北跑到成都工作,头个月被花椒麻得怀疑人生,现在居然能面不改色吃麻辣烫配冰粉。要我说啊,这种主动拥抱变化的劲儿,比啥灵丹妙药都管用。
不过话分两头说,有些“不习地土”还真不能硬扛。像北方朋友去高原地区,要是出现严重高反还死撑,那可真是拿健康开玩笑。这时候就得学学候鸟的智慧——该南飞就南飞,该换巢就换巢。毕竟老祖宗早就教过我们“适者生存”,可不是“莽者生存”对吧?
说到底,面对陌生环境时的别扭感,就像拆新手机总要撕那层保护膜。刚开始觉得滑不溜手没安全感,等真正用顺手了,嘿,指不定发现新系统比旧手机还好使。所以啊,下次遇到“不习地土”的情况,不妨先给自己泡杯茶,默念三遍“既来之则安之”,没准儿转角就遇见柳暗花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