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xí shuǐ tǔ
成语解释:习:习惯,适应。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同“不服水土”
繁体字形:不習水土
英文翻译:not acclimatized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习:1.学习;复习;练习:自习。实习。习艺。修文习武。2.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习见。习闻。习以为常。3.习惯:积习。恶习。相沿成习。4.姓。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土:1.土壤;泥土:黄土。黏土。土山。土坡。土堆。2.土地:国土。领土。3.本地的;地方性的:土产。土话。这个字眼太土,外地人不好懂。4.民间的;民间沿用的;非现代化的(区别于“洋”):土法。土专家。土洋并举。5.不合潮流;不开通:土里土气。土头土脑。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7.姓。
“不习水土”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不习惯当地的水土”,常用来形容人到了新环境后,因气候、饮食或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有人从北方搬到南方生活,可能会抱怨:“这儿天气太潮湿了,整天黏糊糊的,真是不习水土啊!”
为什么会有“不习水土”的情况?其实这和人的适应能力有关。比如肠胃敏感的人突然接触陌生食物,或者长期生活在干燥地区的人突然进入多雨环境,身体需要时间调整。我有个朋友去西藏旅游时,高原反应严重,只能苦笑着说:“这就是不习水土的代价吧!”
不过,“不习水土”不单指生理反应。比如职场新人刚加入团队时,如果发现沟通方式和企业文化与过去差异很大,也可能感到“水土不服”。曾经有位同事吐槽:“新公司的汇报流程复杂得像迷宫,我这‘外来户’真是不习水土,得从头学起。”这种场景化的使用,让成语更贴近现代生活。
个人观点:现在交通便利了,但地域差异依然存在。比如北方人初到广东,可能既惊叹于早茶文化,又对饭前烫碗筷的仪式感到困惑。这种“水土不服”恰恰是文化多样性的缩影。与其焦虑,不如把这种不适应看作探索新世界的契机——毕竟连熊猫出国都要适应新竹子的口感呢!
有趣的是,“不习水土”还能反向使用。比如有人长期在外漂泊后回到故乡,反而觉得“家乡的冬天怎么比记忆里更冷了?”这种“反向水土不服”说明,适应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就像植物移栽需要缓苗期,人切换环境时,给自己留点适应时间,或许比硬扛更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