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yī ér sān
成语解释:指再三;多次。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 弟子行》:“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多次
繁体字形:不壹而三
英文翻译:Three in on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壹:数目“一”的大写。多用于票证、账目等。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不壹而三”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陌生,但拆开来看,“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尝试三次以上”的意味就浮现了。举个例子:小张想提升工作效率,他先是尝试番茄工作法,接着用四象限任务分类,最后还调整了作息时间——这种不依赖单一方案、主动探索多元路径的行为,正是成语的生动诠释。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试三次?两次不行吗?”其实“三”在这里并非确数,而是强调解决问题的灵活心态:第一次试错,第二次优化,第三次突破,层层递进才能接近本质。
再看另一个场景:老师布置数学题,小明用代数解完后又用几何方法验证,甚至画了示意图辅助理解。同学笑他“绕远路”,他却说:“换个角度才能发现隐藏的陷阱。”这恰好呼应了“不壹而三”的核心价值——当我们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时,不仅降低风险,还可能意外收获新篮子。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重复尝试是否浪费时间?其实真正的效率不在于动作次数,而在于每次迭代带来的认知升级。
职场中同样适用这个逻辑。市场部策划活动时,A方案被客户否决后,团队没有死磕修改,而是另起炉灶设计了B、C两套截然不同的方案。这种战略性放弃与创造性重启的结合,往往比在单一方案上反复纠结更能打开局面。这引出一个更深层的思考:坚持与变通的边界在哪里?我的观察是:当投入产出比持续走低时,切换跑道的勇气比盲目坚持更重要。
生活中最有趣的例子莫过于育儿经验。新手妈妈面对孩子挑食,从营养搭配、餐具造型到故事引导试了个遍,最终发现孩子愿意吃西兰花的前提是必须摆成恐龙形状。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解决方案,恰恰证明跳出思维框架的尝试往往有惊喜。这提醒我们: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钥匙,可能藏在完全意想不到的维度。
从这些鲜活案例中能看到,“不壹而三”不是机械地重复劳动,而是带着思考的主动探索。它像一把瑞士军刀——当常规工具失效时,总能在折叠层里找到新的可能性。下次遇到难题时,不妨问问自己:已经尝试的角度是否形成了思维定式?或许只需要再推开一扇未曾注意的门,就能看见豁然开朗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