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xī yī qiè
成语解释: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
成语出处: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张彪就像扑灭荒火一样,不惜一切地正在大搞抄家、分斗运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不惜一切
英文翻译:At all costs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惜:1.爱惜:珍惜。惜寸阴。惜墨如金。2.可惜;惋惜:痛惜。3.吝惜;舍不得:惜别。惜力。不惜工本。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说起“不惜一切”这个成语,大伙儿可能第一反应是“豁出去了”的感觉。比如有人为了创业,卖房卖车、熬夜加班,这时候同事可能会调侃:“老张这是要不惜一切把公司搞上市啊!”说白了,这种语境下“不惜一切”带着股狠劲儿,但也暗藏风险。
这时候问题来了:“不惜一切”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啊,这得看具体场景。比如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大伙儿肯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英雄行为”;可要是有人为了赚钱搞非法集资,那“不惜一切”就成了反面教材。你看,同一个词,动机不同,评价立马两极分化。
去年我邻居王叔就闹过笑话。他家娃想考美院,老王天天念叨“咱要不惜一切培养孩子”。结果你猜怎么着?他真把老家祖宅抵押了,气得老爷子拄着拐杖追着打。这事儿告诉我们:决心固然可贵,但得先掂量掂量成本。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再往深了想,这个成语其实反映了咱们的文化基因。从古至今,“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故事,骨子里都是“不惜一切”的精神传承。但话说回来,现代社会更讲究方法论。就像我常跟团队说的:“拼命三郎的劲儿要有,但别忘了带指南针。”毕竟啊,光有热情不够,还得讲策略。
最后唠句实在的,用“不惜一切”之前,建议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事儿值不值得?有没有Plan B?最坏结果能承受吗?想明白了这些,您再决定要不要“豁出去”。毕竟老祖宗还有句话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品,您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