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gōng zì bá
成语解释:拔:攻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
成语出处:《梁书·武帝纪》:“粮食既足,士众稍多,围守两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卧取之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漏洞太多,不堪一击
繁体字形:不攻自拔
英文翻译:Do not attack and extricate oneself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攻:1.攻打;进攻(跟“守”相对):围攻。攻城。能攻能守。攻下敌人的桥头堡。2.对别人的过失、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群起而攻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3.致力研究;学习:专攻。一门心思攻外语。4.姓。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拔:1.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拔草。拔剑。拔刺。拔了一颗牙。拔了祸根。2.吸出(毒气等):拔毒。拔火。拔罐子。3.挑选(多指人才):选拔。4.向高提:拔嗓子。5.超出;高出:海拔。出类拔萃。6.夺取;攻克(据点、城池等):连拔敌军三个据点。7.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8.姓。
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不攻自拔”这个成语。你可能会想:“这词儿是啥意思啊?听着有点耳熟,但又不太确定?” 别急,咱先看个例子!比如老张和小李闹矛盾,老张天天在背后说小李坏话,结果小李压根不接招,反而主动找老张聊天化解误会。没过几天,老张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挑刺了——这不就是典型的“不攻自拔”嘛!
这时候问题来了:“不攻自拔”和“不攻自破”有啥区别?说白了,前者更强调“自己主动放下”,而后者是“事情自己暴露问题”。比如有人造谣说你工作偷懒,如果你拼命解释反而显得心虚,但要是继续踏实干活,用业绩打脸,谣言自然“不攻自破”;但如果是你主动调整心态,对谣言一笑置之,那就属于“不攻自拔”的智慧了。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你遇到过那种总爱抬杠的人吗?你越反驳他越来劲。这时候要是你突然说句:“你说得对,我再想想哈”,对方反而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处理方式,不就是“不攻自拔”的精髓吗?说白了,这成语教咱们:有时候后退一步,反而能跳出困局。
不过有人可能要问:“这不就是怂吗?” 嘿,这可得说道说道。真正的“不攻自拔”可不是认怂,而是像打太极一样,用巧劲儿化解矛盾。比如公司里两个团队抢资源,与其硬碰硬,不如主动让出部分利益,结果对方反而不好意思独占资源了。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可比硬刚高明多了,你说是不?
个人觉得啊,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智慧。现在大伙儿火气都大,网上动不动就互喷。要是遇到杠精,与其对骂拉黑,不如回个“感谢建议,我会考虑”——这招看似简单,但能让对方瞬间哑火。毕竟,没人能跟一团空气吵架嘛!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体面,又维护了情绪,这才是真正的“攻心为上”。
说到底,“不攻自拔”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化功大法,关键不在于见招拆招,而在于转换战场。当你跳出对方的逻辑框架,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很多矛盾其实本就不值得纠结。记住啊,有时候不争才是最大的争,你说这道理妙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