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cǐ zhī tú
成语解释:此:这个;图:图谋,计划。不打算做此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不考虑此事
繁体字形:不此之圖
英文翻译:Not so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此:1.这;这个(跟“彼”相对):此人。此时。由此及彼。此呼彼应。2.表示此时或此地:就此告别。谈话就此结束。从此病有起色。由此往西。3.这样:长此以往。当时听劝,何至于此。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图:1.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图画:地图。蓝图。绘图。插图。制图。看图识字。2.谋划;谋求:图谋。力图。3.贪图:唯利是图。不能只图省事,不顾质量。4.意图;计划:良图。宏图。5.绘;画:绘影图形。6.姓。
大伙儿有没有听过“不此之图”这个成语?哎,乍一听可能有点懵,但说白了就是“不关注该做的事,反而瞎折腾别的”。比如说啊,小明考试前疯狂刷短视频,结果复习资料一个字没动——这不就是典型的“不此之图”吗?你懂的,明明该干正事,注意力却跑偏到姥姥家了。
那有人要问了:“这成语到底咋用才到位?”举个职场例子吧。李姐的团队明明要赶项目进度,她却天天抓着PPT配色较劲,最后项目黄了还被老板点名。你看,这时候说句“李姐不此之图,净整些花里胡哨的”,简直精准到不行!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个历史段子。当年秦始皇修长城防匈奴,结果把人力财力都砸进去,底层百姓怨声载道。这不就是国家层面的“不此之图”吗?要我说啊,甭管古代现代,抓不住主要矛盾这事儿,真是跨越时空的人性弱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咱普通人为啥老犯这毛病?依我看呐,有时候是分不清轻重缓急,有时候纯粹是拖延症作祟。就像我家隔壁老王,天天嚷嚷要减肥,结果健身卡办了三年,去得最勤快的是楼下的烧烤摊。您说这算不算“不此之图”的现代版?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遇到事儿先问自己“什么才是当务之急”。就像导航开车,总得先选对目的地吧?要是总在岔路口瞎转悠,别说准时到达了,油都得给你耗光咯!下次再碰上类似情况,不妨默念三遍“不此之图”,保准能帮你把注意力拽回正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