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bái zhī yuān
成语解释:白:弄清楚;弄明白;冤:冤枉;冤屈。指无法辩白或无处申诉而被迫忍受的冤枉。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好人被冤枉
繁体字形:不白之寃
英文翻译:unrighted wrong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冤:1.冤枉;冤屈:冤情。鸣冤。申冤。含冤负屈。2.冤仇:冤家。结冤。3.上当;吃亏:花冤钱。白跑一趟,真冤!4.欺骗:你别冤人!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不白之冤”这个成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明明没做错事,却被冤枉到跳进黄河都洗不清的情况?举个栗子啊——比如电视剧里,张三好心帮邻居看家,结果邻居家丢了传家宝,全村人都怀疑是他偷的,这不就是典型的“不白之冤”吗?
这时候问题来了:为啥“不白之冤”总能让人憋屈得慌?要我说啊,核心就在于“信息差”。比如历史上岳飞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说白了就是当权者掌握了话语权,而真相被硬生生捂住了。你看,这种冤枉之所以难翻盘,往往是因为弱势一方压根没机会开口解释。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这世道可比古代强多了。就拿前阵子热搜那个反转新闻来说,某外卖小哥被顾客诬陷偷吃餐品,最后不还是靠平台监控录像还了清白?这说明啥?说明科技发展给了普通人更多自证的机会。要我说啊,遇到冤枉千万别急着认栽,该查监控查监控,该找证人找证人,指不定就能逆风翻盘。
你们发现没?“不白之冤”这事儿还有个有趣现象——往往当事人越老实,被冤枉的概率反而越高。就像《琅琊榜》里的林殊,忠心耿耿却被安上叛国罪名。不过电视剧里好歹有个梅长苏来平反,现实中可没那么多开挂主角。所以老话说的好,“防人之心不可无”,平时做事多留个心眼总没错。
说到这儿,可能有朋友要问:那要是真摊上“不白之冤”该怎么办?我的个人建议是:首先别自乱阵脚,冷静收集证据比急着辩解更重要;其次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假的真不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花了二十年才洗清罪名,虽然漫长,但公道终究会来。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儿——现在网络时代,谣言传播比过去快百倍。前几天看到个新闻,某大学生在地铁上被拍张照片就遭网暴,后来证实完全是误会。所以说啊,吃瓜群众们手下留情,别让键盘变成制造“不白之冤”的新凶器。咱们都多份善意,这世界就能少点冤假错案,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