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ì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huì zhī lù

成语解释:指忠言直谏之路。

成语出处:《后汉书 安帝纪》:“间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方正,远求博选,开不讳之路,冀得至谋,以鉴不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忠言直谏之路

繁体字形:不諱之路

英文翻译:No secret way

不讳之路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讳:1.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讳:隐讳。直言不讳。2.忌讳的事情:犯讳。3.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也指所讳的名字:名讳。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路:1.道路:陆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遥知马力。3.(路儿)途径;门路:生路。活路儿。4.条理:理路。思路。笔路。5.地区;方面:南路货。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线:三路进军。七路公共汽车。7.种类;等次:这一路人。哪一路病?。头路货。纸有好几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队伍的行列,相当于“排”、“行”:四路纵队。9.姓。

成语评论

哎哟喂,各位看官,今儿咱们来唠唠“不讳之路”这个成语。说白了,它就是形容人说话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比如老张开会时直接指出项目漏洞,还补了句:“咱走的就是不讳之路,有问题早解决早踏实!”你瞅瞅,这直爽劲儿是不是挺带感?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那说话这么直,不怕得罪人吗?”好问题!其实啊,不讳之路的关键在于“对事不对人”。像隔壁组的小王,上周当着全组的面说设计方案成本太高,但紧接着就掏出了优化方案。结果呢?老板不仅没生气,还夸他“既有胆量又有脑子”。您瞧,只要带着解决方案去坦诚,不讳之路反而能成事儿。

再举个栗子,家庭里用这招也挺灵。我二姨过年时直接跟我表弟说:“你整天打游戏也不是个事儿”,但下一句就变成“要不周末跟我去健身房练练?”结果现在表弟成了健身达人。您说这直来直去是不是比拐弯抹角强?

不过话说回来,走不讳之路也得看场合。就像上周我去剪头发,要是直接跟Tony老师说“您这手艺十年没进步了吧”,那估计得当场翻车。这时候就得换个说法:“师傅,我觉得上次层次感不够明显,您看这次能不能...”您品品,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听着顺耳多了?

要我说啊,现代社会最缺的就是这种坦诚精神。现在网上到处都是漂亮话,反而让人看不清真心。但咱也得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孔子不是说“忠告而善道之”吗?既要敢说真话,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就像吃重庆火锅,辣得过瘾但得配香油碟,这才叫平衡嘛。

最后给各位提个醒:走不讳之路就像骑自行车,既要保持前进方向,也得随时捏闸调整。下次遇到事儿,您不妨先默念三遍“我是为解决问题来的”,保准能让您的真话既有力道又不扎心。这世道啊,终究还是需要更多敢说真话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