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wén bù huì
成语解释:临:及;讳:避讳。作文时不须避讳。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指作文时不须避讳
繁体字形:臨文不諱
英文翻译:Be open to words
临:1.靠近;对着:临街。临河。背山临水。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来到;到达:光临。莅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睡。临毕业。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临摹。临帖。临画。临得挺像。5.姓。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讳:1.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讳:隐讳。直言不讳。2.忌讳的事情:犯讳。3.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也指所讳的名字:名讳。4.姓。
“临文不讳”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它说的就是写文章时敢说真话、不绕弯子。比如明朝官员海瑞给嘉靖皇帝写《治安疏》,直接批评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这种“指着皇帝鼻子骂”的写法,就是典型的临文不讳。
有人可能会问:说真话容易得罪人,为什么还要临文不讳?其实这正是这个成语的价值所在。就像现代记者报道环境污染问题,虽然可能触动某些利益集团,但只有直面真相才能推动改变。北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至今被人传颂,正是因为敢说真话才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在当代自媒体时代,临文不讳似乎变得更复杂了。有人觉得网上发言要谨小慎微,但换个角度看,短视频博主揭露消费陷阱、科普博主纠正养生谣言,这些不都是新时代的临文不讳吗?个人认为,关键不在说话的方式是否激烈,而在内容是否基于事实与善意。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经典文学作品的诞生都伴随着临文不讳。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开篇就自嘲“满纸荒唐言”,但正是这种不掩饰的真诚,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真实图景。这或许能给我们启发——创作时不必刻意讨好所有人,真诚表达往往最能引发共鸣。
临文不讳并不是鼓励鲁莽发言。就像律师写法律文书既要专业严谨,又要保护当事人权益,如何在真实与分寸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每个文字工作者的智慧。观察那些优秀的社论文章,你会发现他们往往用数据和逻辑代替情绪化表达,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技巧,反而让真话更容易被接受。
下次当你准备提笔写作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不只是古人的道德标准,更是一种沟通智慧——用真实的内容建立信任,用恰当的方式传递价值,这样的文字才能真正在时光长河里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