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móu tóng cí
成语解释: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观点相同
繁体字形:不謀同辭
英文翻译:Agree with each other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谋:1.主意;计谋;计策:阴谋。足智多谋。2.图谋;谋求:谋生。谋害。为人类谋福利。3.商议:不谋而合。4.姓。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两个人明明没有提前商量,但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这种“默契时刻”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不谋同辞这个成语,恰好能精准描述这种有趣的巧合。
举个真实的例子: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方向时,小李和小张分别从市场部和设计部角度发言,结果两人同时提出“用短视频形式推广”的方案。主管笑着拍手:“你们这不谋而辞的想法,倒是省了讨论时间!”
为什么会有不谋同辞的现象?这种巧合背后其实有迹可循。可能是长期共事形成的思维惯性,比如夫妻生活久了会买同款日用品;也可能是客观环境推动的选择趋同,像雨季来临前,不同家庭都会主动检修屋顶。我曾在旅行时发现,不同国家的游客面对壮丽瀑布时,脱口而出的惊叹词发音竟然十分相似,这或许就是人类情感共鸣的本能反应。
再看个生活化的场景:闺蜜群里突然弹出两条消息——“周末去吃火锅吗?”,发送时间显示相差不到3秒。这种隔着屏幕的“神同步”,往往比刻意安排更让人会心一笑。
如何区分“不谋同辞”与“抄袭”?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信息传递的过程。去年我们团队做创意提案时,两组同事都想到了“太空主题”的设计,但展示时发现具体呈现方式完全不同——这才是真正的不谋而辞。如果是简单复制对方创意的核心要素,那就属于抄袭范畴了。
生活中保持对这类巧合的觉察其实很有趣。下次遇到观点“撞车”时,不妨把它当作发现共同点的契机。毕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能与他人在某些维度产生思维共振,本身就是件值得珍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