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ǎn
  • s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ǔ yī fǎn sān

成语解释: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舉一反三

英文翻译:infer other things from one fact

举一反三的意思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反:1.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与“正”相对:反面。反作用。2.指反革命、反动派:肃反。3.反抗;反对:反法西斯。反封建。4.翻转:反复。反败为胜。5.推及:举一反三。6.回;还:反击。反问。7.副词。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8.古同“”。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成语评论

什么是“举一反三”?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件事联想到其他类似情况。比如学做西红柿炒鸡蛋时,你发现“热锅冷油”能避免粘锅,下次炒肉丝也用了同样方法,这就是举一反三。这种能力为什么重要?因为它能让人用更少的时间掌握更多规律。

举个生活例子:有人告诉你“下雨天带伞就不会淋湿”,你马上想到“冬天戴手套就不会冻手”,这就是举一反三的典型表现。这种思维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它能帮我们建立知识网络,而不是死记硬背零散信息。

工作中如何运用?比如程序员发现某个代码模块存在安全漏洞,他会立即检查其他使用相同逻辑的模块。这种主动排查意识,正是举一反三带来的效率提升。反过来看,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可能需要逐个排查,既费时又容易遗漏。

教育领域有个有趣现象:数学老师教“鸡兔同笼”问题时,聪明的学生会用同样思路解决“停车场轿车摩托车数量统计”问题。我认为这种迁移能力比单纯刷题更重要,因为它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而不仅仅是记忆解法。

有人可能会问:“举一反三是不是天生就会的?”其实这是个误解。观察幼儿玩积木就能发现:当孩子把圆形积木放进对应孔洞后,下次遇到三角形积木也会主动寻找匹配形状。这说明类比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需要通过练习来强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当我们面对陌生问题时,与其等待现成答案,不如尝试用已知规律进行推导。就像拼图游戏,找到图案间的关联规律,往往比记住每块碎片的位置更有效。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举一反三的思维不需要复杂工具。日常对话中多问“这和之前遇到的哪种情况相似”,做决策时思考“这个经验还能用在什么地方”,长期积累就能形成更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思考方式,或许才是应对变化最快的“硬通货”。

举一反三的造句

  1. 造句 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读书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气,又要有乐于思考的精神。
  2. 造句 由此可举一反三,拓展我们的视野。
  3. 造句 为让人们吃透精神,他条分缕析,举一反三,那慢条斯理的话语,犹如工笔画般细腻。
  4. 造句 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 造句 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又要有举一反三的;读书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气,又要有乐于思考的精神。
  6. 造句 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敢于革故鼎新,善于古为今用,并且有群策群力的合作意识。
  7. 造句 把二连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举一反三,把五连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8. 造句 英语课上老师举一反三的告诉我们这句子应该怎么读。
  9. 造句 "举一反三"是一种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用于启发式教学很有效。
  10. 造句 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