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liè sān zhēn
成语解释: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称赞妇女
繁体字形:九烈三貞
英文翻译:have a sharp sense of honour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烈:1.强烈;猛烈:烈火。烈日。烈酒。性子烈。轰轰烈烈。兴高采烈。2.刚直;严正:刚烈。3.为正义而死难的:烈士。先烈。4.功业:功烈(功绩)。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贞:1.忠于信仰和原则,坚定不变:坚贞不屈。2.封建礼教所推崇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贞节。3.占;卜:贞卜。
在传统戏曲《琵琶记》中,女主角赵五娘独自侍奉公婆、苦等丈夫归乡的故事,常被乡邻用“九烈三贞”来形容她的品行。当观众质疑“女子是否必须用苦难证明德行”时,剧中通过老族长之口回应:“烈与贞本为锦上添花,若变作枷锁困住活人,便失了本意。”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恰好揭示了成语背后的时代局限性。
现代职场剧里有个有趣桥段:女高管拒绝客户灌酒时笑称“我这人可不讲什么三贞九烈”,转手亮出合同条款化解危机。这个场景让我意识到,成语的现代生命力不在于复刻旧道德,而在于提炼坚守原则的精神内核。就像我们用“人间清醒”替代“坐怀不乱”,语言始终在寻找更适配时代的表达方式。
有学生曾问我:“现在说人九烈三贞算夸奖吗?”这恰是观察语言演变的绝佳切口。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贞节牌坊,既惊叹于石雕工艺的精美,也感慨万千——那些被称颂的“美德”,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又有多少是时代强加的重负?或许真正珍贵的,从来不是标签化的道德评价,而是每个个体在困境中保持尊严的智慧。
茶馆里几位老者争论传统美德传承,有人拍桌道:“现在年轻人都不讲三从四德了!”角落里传来轻笑:“您手机支付绑的可是女儿银行卡。”这个生活片段让我莞尔:所谓美德,本就该像流动的河水,带走砂砾留下金。当我们谈论九烈三贞时,真正值得传承的,或许是那份对自己选择负责的勇气,而非具体的行为模板。
在整理地方志时发现,某村“贞妇”记载中有位开染坊的寡妇,她用靛蓝染料赚的钱盖了七间瓦房,资助了三个侄儿读书。地方官给她的评语既没提守节年数,也没写纺织技巧,反而着重记载“善经营,知进退”。这个发现让我重新思考:历史长河里真正动人的,从来不是符号化的道德标本,而是鲜活的生命如何在限定条件下活出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