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ū shēng lǎng lǎng
成语解释: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读书声
繁体字形:書聲瑯瑯
英文翻译:sound of reading aloud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琅:1.一种玉石。2.洁白。
琅:1.一种玉石。2.洁白。
清晨的校园里,书声琅琅如春潮涌动,走廊边的木棉树下,十几个学生正捧着课本大声诵读。这种集体朗读的场景总会让人想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为什么古人特别重视出声读书?其实通过口腔肌肉运动和听觉反馈,朗读能加深记忆留存,就像给知识装上双重保险。
周末的社区图书馆里,此起彼伏的童声诵读《三字经》,家长们在旁轻声指导。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电子设备这么普及,为何还要坚持传统朗读?我曾观察过表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对着平板默读时容易分心,而当他站起来大声朗读《岳阳楼记》时,不仅背诵速度提升,连文言文理解都更透彻了。
老城区的旧书市场常有特别景象:戴着老花镜的藏书爱好者们捧着泛黄典籍,在斑驳的梧桐树下朗声吟诵。这让我想到个有趣问题:为什么诗歌更适合大声诵读?去年参加诗歌朗诵会时,当《将进酒》的韵律通过声带震颤传递出来,那些文字仿佛突然有了温度,这是静默阅读难以体会的意境之美。
朋友家的育儿方式给了我新启发。每天晚饭后全家会进行半小时「声音茶会」,大人读报纸,孩子背课文,连金毛犬都趴在沙发旁作倾听状。这种家庭版的书声琅琅,看似不够安静,实则创造了独特的学习场域。就像咖啡厅里的白噪音能提升工作效率,适度的环境声反而能增强专注力。
最近在社区活动中心看到令人欣慰的变化:原本用来跳广场舞的空地,现在每天清晨都有老年读书会成员朗读养生知识。有位阿姨告诉我,出声读书不仅预防了老年痴呆,还让她找回了年轻时在师范学校晨读的活力。这让我意识到,书声琅琅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连接不同年龄层的精神纽带。
电子时代里,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声音。当指尖滑动屏幕成为常态,偶尔放下设备大声诵读,或许能重新激活文字的生命力。试着明天清晨打开窗户,让晨风裹挟着你的读书声飘向远方——谁知道会不会有邻居跟着轻声应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