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áng láng shàng kǒu
成语解释: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成语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瑯瑯上口
英文翻译:easy to pronounce
琅:1.一种玉石。2.洁白。
琅:1.一种玉石。2.洁白。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成语是中文的活化石,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为什么人们总用它提醒别人别做多余的事?其实这和故事起源有关——战国时期门客们为争酒,给蛇画脚反而失去奖赏。这种具象化的表达让抽象道理变得好记又有趣。
有人问"亡羊补牢"到底有没有用?这要看使用场景。邻居家孩子打碎花瓶后主动认错,家长说"现在补救还来得及",这时候成语就传递出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但如果是重要考试前夜才开始复习,用"临阵磨枪"更贴切。
我发现现代人用成语常犯两个错误:要么滥用生僻词显得刻意,比如把"饕餮盛宴"用在家庭聚餐;要么误解本意,像"七月流火"原指天气转凉,却被用来形容酷暑。其实不妨试试替换法——想表达"坚持"时,用"滴水穿石"比"铁杵磨针"更符合当代快节奏的语境。
为什么"塞翁失马"能流传千年?它揭示的福祸相依哲理,在股票投资中格外应验。去年朋友误判行情亏损20%,却因此躲过了后续更大的股灾。这种辩证思维用四字成语表达,比长篇大论更有穿透力。
最近观察到有趣现象:短视频里"逆水行舟"被配上健身画面,"破釜沉舟"成了创业者的口头禅。语言学家说这是成语的二次生长,我倒觉得像文化基因的变异——当老词汇撞上新场景,反而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
下次想批评人时,不妨试试"削足适履"。上周看见同事为赶工期砍掉必要质检环节,用这个成语提醒他"别为迁就现有条件损害根本",既保留面子又精准传达担忧。好的成语就像瑞士军刀,在不同情境能变换多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