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ū quē yǒu jiàn
成语解释: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分句;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繁体字形:書缺有閒
英文翻译:Lack of books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缺:1.缺乏;短少:缺人。缺材料。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2.残破;残缺:缺口。完满无缺。这本书缺了两页。3.该到而未到:缺勤。缺课。缺席。4.旧时指官职的空额,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出缺。肥缺。补一个缺。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间:[jiān]1.方位词。中间:彼此间。同志之间。两国之间。2.方位词。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田间。人间。晚间。一刹那间。3.一间屋子;房间:里间。车间。衣帽间。4.房屋的最小单位:一间卧室。三间门面。5.姓。“閒”[jiàn]1.空隙:乘间。2.嫌隙;隔阂:亲密无间。3.隔开;不连接:间隔。黑白相间。4.挑拨使人不和;离间:反间。5.拔去或锄去(多余的苗):间萝卜苗。“閒”
“书缺有间”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书籍缺失且有间隔”,常用来形容历史记载不完整、信息存在断层的情况。比如考古学家研究某个消失的古文明时,可能发现文字记录零散残缺,这时就会感叹:“书缺有间,我们只能通过陶器纹样推测当时的社会结构。”这种表达既点明了客观限制,又暗示了探索的可能性。
自问:为什么这个成语常被用于学术领域?自答:因为研究历史、文化或科学问题时,信息缺失几乎是必然的。就像拼图缺少关键碎片时,学者们必须通过逻辑推理和交叉验证来填补空白,这种“带着缺憾做研究”的状态正是“书缺有间”的现实写照。
举个现代例子:某科技公司复盘失败项目时,发现当时的会议记录不全,关键决策过程无从追溯。项目经理可能会说:“书缺有间,现在只能靠参会人员的记忆拼凑真相。”这个场景生动说明,信息断层不仅存在于古籍中,也潜伏在日常工作中。
自问:它和“断章取义”有什么区别?自答:前者强调客观缺失,后者侧重主观截取。比如有人引用古籍时若故意省略上下文是“断章取义”,但若引用的古籍本身就有缺页,则属于“书缺有间”。本质区别在于信息不完整的原因是否人为造成。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两点:一是重视信息保存,二是培养“容忍模糊”的能力。就像修复古籍的学者,既要用科学方法填补空缺,也要坦然接受某些真相永远无法还原。这种态度在信息爆炸时代反而更具现实意义——面对海量信息,我们何尝不是在无数个“书缺有间”的碎片中寻找真相?
有趣的是,这个概念甚至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比如年轻人翻看祖辈的老相册,发现照片背后的故事已无人知晓,这时候的怅然若失感,本质上也是一种“书缺有间”。它提醒我们:记录当下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后来者减少认知断层。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信息缺失不等于无能为力。就像通过恐龙化石还原古生物形态,人类始终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下次遇到资料不全的情况,不妨带着“书缺有间”的觉悟,既保持谨慎,也保持探索的热情——毕竟,填补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书写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