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ū xiāng mén dì
成语解释:书香: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如今眼看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書香門第
英文翻译:a family of scholar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香:1.(气味)好闻(跟“臭”相对):香水。香皂。这花真香。2.食物味道好:饭很香。3.吃东西胃口好:这两天吃饭不香。4.睡得踏实:睡得正香呢。5.受欢迎;被看重:吃香。这种货物在农村很香。6.香料:檀香。沉香。龙涎香。7.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燃烧时,发出好闻的气味,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用,有的加上药物,可以熏蚊子:线香。蚊香。烧一炷香。8.亲吻:香面孔。9.姓。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第:1.次序:次第。等第。2.前缀。表示次序:第一。第二。3.科第。科举时代称考中(zhòng)叫及第,没有考中叫落第。4.旧时官僚和贵族的大宅子:府第。宅第。5.文言连词。但是。
提到“书香门第”,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可能是古色古香的书房、堆满典籍的木架,或是长辈手把手教孩童读书的场景。比如:“李教授一家三代都是学者,客厅墙上挂着祖辈留下的字画,茶余饭后聊的常是历史典故,真可谓书香门第。”
问题一:为什么“书香门第”总和文化传承挂钩?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家庭环境中知识的代际传递。例如:“小王家虽然不富裕,但父母坚持每周带他去图书馆,用二手书搭建起家庭知识库——谁说书香门第一定要有显赫家世?”这里的“书香”不仅是实体书籍的味道,更代表一种重视教育的精神氛围。
现代社会对“书香门第”的理解正在拓宽。有位程序员朋友家中摆满技术手册和科幻小说,餐桌话题从代码优化聊到人工智能伦理。他说:“数字时代的书香门第,装的可能是电子书阅读器和开源代码。”这种演变说明,文化传承的形式在变,但对知识的尊重始终如一。
问题二:普通人如何培养“书香气质”?关键不在于藏书数量,而在于持续学习的习惯。曾见外卖小哥利用等餐间隙读诗词集,出租屋里贴着每日读书计划。这种主动拥抱知识的态度,比单纯的家庭背景更能塑造精神世界的丰盈。
个人认为,真正的“书香”应像蒲公英般自由传播。邻居退休教师开办社区读书会,用二十本流动书箱带动整栋楼养成阅读习惯——文化火种的传递,从来不需要高门槛。当知识分享打破门户之见,每个角落都能飘起属于自己的书香气。
技术的便利让知识获取更平等,但选择深度阅读仍需要主动坚持。纸质书与电子屏交替使用的当代人,或许正在重新定义“门第”的含义:不是封闭的院落,而是开放的知识网络;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终身成长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