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n qī péng yǒu
成语解释:亲人、朋友及姻亲关系等人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怎生不做大筵席,会亲戚朋友,安排小酌为何?”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
繁体字形:親戚朋友
英文翻译:Relatives and friends
亲:[qīn]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2.婚姻:亲事。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5.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6.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qìng]〔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戚:1.亲戚:戚谊(亲戚关系)。戚友(亲戚朋友)。2.姓。3.忧愁;悲哀:哀戚。休戚相关。4.古代兵器,像斧。
朋:1.朋友:良朋。宾朋满座。2.结党:朋比为奸。3.伦比:硕大无朋。4.姓。
友:1.朋友:好友。战友。2.相好;亲近:友爱。友好。3.有友好关系的:友人。友邦。友军。4.姓。
亲戚朋友之间的成语,藏着哪些生活智慧?比如“血浓于水”常被用来形容家族关系的天然羁绊。记得去年表姐创业失败时,叔叔默默把存折塞给她说:“咱们家人就是要互相托底。”这种无需多言的支撑,或许正是这句成语最生动的注解。
有人质疑:现代社会还需要强调“远亲不如近邻”吗?上周暴雨突袭,我家阳台积水倒灌,反而是楼上租客小伙带着工具来帮忙疏通。这让我突然明白,物理距离的远近早已被情感联结的浓度重新定义——关键时伸出援手的人,都是广义上的“近邻”。
“打断骨头连着筋”这类俗语,常被误读为道德绑架。但去年陪外婆整理旧物时,她摩挲着泛黄的家谱说:“这些名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走过的路铺成了你现在站的地方。”这让我重新理解,血缘纽带更像是文化基因的传递链,而非束缚个人的枷锁。
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年轻一代更倾向使用“自己人”这个模糊而温暖的概念。朋友小陈把合租室友称作“充电宝姐妹”,因为她们会在彼此加班后留盏夜灯。这种主动构建的非血缘关系网络,正在改写传统的人际边界,赋予“亲戚朋友”更丰富的内涵。
当数字社交成为日常,我们更需要警惕“貌合神离”的伪亲密。视频网站弹幕里飘过的“家人们”,与真正记得你过敏食物的发小,终究隔着温度差。或许维系关系的真谛,不在于称谓的亲密程度,而是能否在需要时递出恰到好处的半杯温水。
最后想起奶奶常念叨的“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这句话既承认人际关系的天然差异,又暗含动态平衡的可能——就像老家院子里那棵嫁接的柿子树,不同枝桠吸收着同一份养料,却结出形态各异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