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duō shǒu zá
成语解释:指动手的人多。也只人头杂的场合,东西容易散失或丢失。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老太太屋里还罢了,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已,那个主儿的一伙子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人多手雜
英文翻译: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杂:1.多种多样的:复杂。杂色。杂技。他看的书很杂,哪方面的都有。2.正项以外的;正式的以外的:杂费。杂项。杂牌儿。3.混合在一起;掺杂:夹杂。他杂在人群中混进了城。草丛中还杂有粉红色的野花。
“人多手杂”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多了反而容易添乱,比如一群人一起干活儿,本想着效率高,结果因为分工不明确或沟通不畅,反而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举个例子:小区组织义务打扫楼道,原本只需要五个人各司其职,结果来了二十多位热心居民,扫把和抹布被反复传递,最后角落里堆了三桶没倒的垃圾,还有人误把邻居家的盆栽当垃圾收走了——这就是典型的“人多手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核心问题在于无序的协作。想象一个团队会议,每个人都急着发表意见,但没人记录重点,最后讨论了半天却拿不出行动计划。这时候如果指定一个主持人梳理流程,或者用共享文档实时更新结论,混乱的局面就能被打破。可见,“人多”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如何组织。
再比如家庭大扫除。妈妈让全家人一起整理客厅,爸爸搬沙发时碰倒了书架,弟弟擦玻璃时打翻水桶,姐姐整理的旧杂志被奶奶当废品卖了。这时候妈妈跺着脚喊:“停!咱们先分配区域再动手。”果然,划定责任范围后,半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这说明提前规划比盲目行动更重要——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去年春节大扫除就吃过这个亏。
还有一种情况是信息不对称。公司市场部同时让设计组做海报、视频组剪宣传片,结果两边都用了不同的主视觉颜色,客户看到后皱眉问:“你们品牌色到底是蓝还是绿?”如果有个统筹人员提前同步设计规范,这种尴尬完全可以避免。我见过一些团队用在线协作工具标注更新日志,效率比口头传达高得多。
不过换个角度看,“人多手杂”有时也能激发创意。比如头脑风暴时,虽然初期看起来七嘴八舌没重点,但碰撞出的火花可能成为突破性方案。关键是要分阶段处理:先开放讨论收集点子,再筛选整合。就像炒菜时各种调料都要放,但必须按顺序下锅才能出美味。
下次遇到需要集体完成的事,不妨试试“三步法”:先明确目标画边界,再根据特长分配任务,最后留出机动人员查漏补缺。毕竟,人多的优势在于智慧和力量的叠加,而避免混乱的秘诀,藏在有条理的安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