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 ér
  • xì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成语解释: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分句;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繁体字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英文翻译:No one can believe it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舒展开。2.古同“”,表白。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成语评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出自《论语》,字面意思是:一个人若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这句话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其实它直指诚信在人际关系中的基石作用——如果没有信任,合作、交流甚至生存都会变得困难。

举个例子:小明答应帮同事完成项目报告,却临时推脱,导致团队进度拖延。下次同事遇到类似任务时,还会找小明合作吗?大概率不会。这说明,信任就像存款,每次失信都在消耗账户余额,直到彻底透支。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偶尔失信是否无可厚非?我的观察是:恰恰相反。信息透明时代,个人信用记录如同隐形简历。某位创业者曾告诉我,他拿到投资的关键不是商业计划书,而是合作方通过多方验证了他的履约历史。

如何建立可信形象?我的经验是:先管理预期再兑现承诺。比如朋友找你借钱,与其随口答应后违约,不如坦诚说明自己能承担的范围。这种“有限承诺”反而比过度保证更让人感到可靠。

在职场中,有个现象值得注意:领导交代紧急任务时,那些明确说“周三前能完成70%”的员工,往往比拍胸脯说“没问题”却拖延的人更受信赖。这印证了孔子的话——守信不是盲目答应,而是清晰界定能力边界。

当看到有人因失信陷入困境时,我们不必苛责,倒可以反思:是否在生活细节里也忽略过小承诺?比如约好聚餐却临时放鸽子,答应回信息却忘记。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都在默默塑造他人眼中的可信度。

最后想说,信用建设如同种树,需要日积月累的浇灌。与其焦虑“别人是否信任我”,不如从每次对话、每个约定开始,让言行成为信任生长的土壤。毕竟,能让人放心托付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语言,而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行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