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īng
  • ér
  • wén
  • shì
  • ér
  • j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

成语解释: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

成语出处:《鹖冠子·度万八》:“知无道,上乱天文,下灭地理,中绝人和,治渐终始,故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白昼而暗,有义而失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听而无闻,视而无见

英文翻译:Hearing without hearing, seeing without seeing

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的意思

听:1.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广播。2.服从;接受;照办: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劝告。3.任凭:听其自然。4.判断;治理:垂帘听政。5.英语音译词。金属制的密封罐、筒等。也用作量词:听装香烟。一听啤酒。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成语评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在听人说话,但对方讲完后却想不起内容;眼睛盯着书本,翻了三页才发现一个字都没看进去?这种现象用成语来说就是"听而无闻,视而无见"。比如开会时同事在讲解方案,你表面上频频点头,其实满脑子都在想午饭吃什么,这就是典型的"听而无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身在心不在"的状态呢?核心问题其实在于注意力的分配。就像手机同时开十几个APP会卡顿,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极限。当我们心里惦记着其他事情时,感官接收的信息就像穿过筛子的水流,虽然经过耳朵眼睛,却留不下痕迹。好比母亲边刷短视频边监督孩子写作业,看似同时在处理两件事,实际上两件事都没做好。

这种状态是好是坏?其实要分场合。在需要高度专注的场合,比如医生做手术时若"视而不见",后果不堪设想;但在需要放松的场合,比如漫步公园任由思绪飘散,反而能缓解压力。我有个设计师朋友就喜欢在咖啡馆"放空",他说这种半清醒状态常常能捕捉到意外灵感。

如何避免无意识的"视而不见"?试试"单线程工作法"。就像老式收音机调频,选定一个频道就认真听完整首歌。我实践过"番茄工作法",设置25分钟专注时段,这期间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效果显著。当真正投入时,连窗外施工的噪音都会自动过滤,这种状态下的工作效率能提升三倍不止。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完全做到"耳聪目明"确实不易。但至少可以尝试每天抽半小时,放下手机认真听家人说话,仔细看看路边的梧桐树是怎样在春风里舒展嫩芽。当感官重新变得敏锐,生活细节会像雨后的蘑菇,不知不觉间冒出许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