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fēi wù shì
成语解释: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成语出处:清·洪昇《长生殿·寄情》:“蓬莱院月悴花憔,昭阳殿人非物是。”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怀念故人
繁体字形:人非物是
英文翻译:Human and non-material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非:1.错误(跟“是”相对):是非。习非成是。痛改前非。2.不合于:非法。非礼。非分(fèn)。3.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非议。无可厚非。4.不是:答非所问。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5.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金属。非晶体。非司机。6.不:非同小可。非同寻常。7.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不可。8.一定要;偏偏:不行,我非去!9.不好;糟:景况日非。10.指非洲。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是: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你说得极是。应当早做准备才是。2.认为正确:是古非今。深是其言。3.表示答应的词:是,我知道。是,我就去。4.姓。5.指示代词。这;这个:如是。由是可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日天气晴朗。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是石头的。那瓶墨水是红的。我是来看他的。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他是一片好心。咱们是好汉一言,快马一鞭。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他跑得满身是汗。10.“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哪!。说是说,做是做,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11.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长了点。东西旧是旧,可是还能用。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儿吃饭。12.用在句首,加重语气:是谁告诉你的?。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13.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14.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他想的很是路。这场雨下的是时候。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15.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你是吃米饭是吃面?。他不是走了吗?。你是累了不是?⑾(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打听清楚了,他那天是没去。这本书是好,你可以看看。
“人非物是”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它和“物是人非”是不是一回事?其实这两个词常常被混淆,但核心意思都是“环境依旧,人事已变”。比如回到儿时住过的胡同,青砖灰瓦还在,可当年玩伴早已四散天涯——这就是典型的人非物是的场景。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周末去母校闲逛,操场边的梧桐树更粗壮了,教室里却坐着完全陌生的面孔。这时候保安大叔说:“您是哪届的?现在学生都用电子黑板上课了。”老教学楼明明还是红砖外墙,但曾经在这里备课的老师大多退休了。这种时空交错的恍惚感,正是成语想表达的意境。
有人问:为什么人们总对“人非物是”感慨万千?或许因为物质载体比人际关系更持久。就像去年买的手机今年就过时,但爷爷留下的怀表还在滴答走动。变化太快的社会里,我们总想抓住些不变的东西,却发现最留不住的反倒是人情冷暖。
在江南古镇旅游时,摇橹船划过石拱桥的瞬间特别有感触。船娘说这座桥明朝就有了,可岸边茶馆从卖大碗茶变成了网红咖啡厅。那些雕花木窗依然存在,但窗里坐着刷手机的年轻人,再没人听评弹说书。这种对比既让人怅然,也见证着时代更迭的必然。
个人觉得,“人非物是”的唏嘘里藏着对时光的温柔反抗。就像书架上那本旧相册,照片会褪色,但每次翻开时涌上心头的记忆永远鲜活。与其沉湎于伤感,不如把这种对比看作生活的馈赠——旧物成为时光胶囊,而人事变迁让我们学会珍惜眼前。
下次路过街角的面包房,发现老板换成年轻人时不必太惊讶。烤炉还是飘着焦香,玻璃柜里的法棍依然酥脆,只是收银台多了移动支付二维码。这种新旧交织的画面,何尝不是城市生长的年轮?变化未必是失去,更像是给记忆镶了道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