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zhě néng rén
成语解释: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卖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仁者能仁
英文翻译:The benevolent can be benevolent
仁: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仁: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仁者能仁”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绕口,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强调“真正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仁爱之事”。比如一个老师看到学生被欺负,不仅口头安慰,还主动联系家长一起解决问题——这种“既动嘴又动手”的行为,就是典型的“仁者能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得是“仁者”才能行仁?难道普通人做好事不算吗?这里有个关键区别:临时起意的善举值得表扬,但“仁者”的仁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就像小区里那位总帮邻居收快递的王阿姨,她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种持续性的善意才是成语强调的核心。
在职场中也能看到生动案例。张经理处理团队矛盾时,既不偏袒老员工,也不打压新人,而是耐心了解每个人的难处。当同事问他为什么能这么公正,他说:“将心比心而已。”这种发自内心的换位思考,正是“仁者能仁”的现实写照——善意不是表演,而是自然流露。
现代社会中,有人觉得“仁爱”是老掉牙的概念。但观察地铁让座现象就会发现:真正让座最勤快的,往往是那些自己也曾被让过座的人。善意就像接力赛,接受过温暖的人更容易传递温暖,这个循环验证了“仁者能仁”的永恒价值——仁爱既是品格,也是可以培养的能力。
最后分享个有趣发现:那些经常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往往也充满正能量。这或许说明,当仁爱成为生活方式,人的整体精神状态都会发生积极改变。就像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践行仁德同样可以从今天的一个微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