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g yuán zhī qī
成语解释:指兄、弟去世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兄、弟去世
繁体字形:令原之戚
英文翻译:Lingyuanzhiqi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原:1.最初的;开始的:原始。原人。原生动物。2.属性词。原来;本来:原地。原作者。原班人马。原有人数。3.没加工的:原棉。原煤。原油。4.姓。5.原谅:原宥。情有可原。6.宽广平坦的地方:平原。高原。草原。原野。7.同“塬”。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戚:1.亲戚:戚谊(亲戚关系)。戚友(亲戚朋友)。2.姓。3.忧愁;悲哀:哀戚。休戚相关。4.古代兵器,像斧。
提到“令原之戚”这个成语,很多人会一头雾水:这四个字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它出自《左传》,原意是“兄弟争斗引发的家族危机”。比如春秋时期,某诸侯国两位王子争夺王位,导致国家内乱,史官可能就会用“令原之戚”来描述这种局面。
“那这个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看到电视剧里两兄弟为争夺家产反目成仇,弹幕飘过一句“这不就是现代版令原之戚么”,既贴切又有文化厚度。甚至在公司里,如果两个部门负责人因资源分配闹矛盾,导致项目停滞,用“部门间的令原之戚正在消耗团队能量”来提醒管理层,既委婉又点明问题本质。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其实在提醒我们关系的珍贵性。就像去年邻居家发生的真事:老张家的双胞胎儿子为了拆迁房分配闹上法庭,原本亲密无间的兄弟半年没说话。后来在社区调解下,兄弟俩各退一步,现在合伙开了间火锅店。这个现实案例生动说明:令原之戚虽难免,但破镜重圆更可贵。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兄弟间不能有竞争吗?”当然可以有良性竞争。像华为任正非的两个女儿,孟晚舟和姚安娜,分别在科技和艺术领域发展,这种差异化竞争反而成为家族美谈。关键是要建立清晰的规则和沟通机制,避免“戚”演变成“祸”。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令原之戚”更多体现在价值观冲突上。比如老一辈坚守传统行业,年轻人热衷新兴领域,这种代际认知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家庭矛盾。上周在咖啡馆听到两位老人的对话特别有意思:“我儿子非要搞什么虚拟现实,我说那是骗小孩的玩意”“老哥您这话不对,我闺女做直播带货,去年还帮我卖出去三千斤苹果呢”——你看,换种沟通方式,戚就能变契。
语言学家发现,汉语里超过60%的家族相关成语都带有警示意味。这或许在提醒我们:亲密关系更需要智慧经营。下次遇到家庭矛盾时,不妨用“令原之戚”这个成语给自己提个醒——争斗或许难免,但化解之道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