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áo yuán zhī huǒ
成语解释:燎原:火烧原野。大火。比喻气势壮大的群众运动
成语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新生的势力
繁体字形:燎原之火
英文翻译:savannah heat
燎:[liáo]延烧:烈火燎原。[liǎo]1.放火焚烧:燎荒(烧掉干枯的荒草)。燎虫子(烧死地上的害虫)。2.火焰烧(毛发等):离火远点儿,别燎了头发。
原:1.最初的;开始的:原始。原人。原生动物。2.属性词。原来;本来:原地。原作者。原班人马。原有人数。3.没加工的:原棉。原煤。原油。4.姓。5.原谅:原宥。情有可原。6.宽广平坦的地方:平原。高原。草原。原野。7.同“塬”。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燎原之火”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某种力量或趋势一旦兴起,便迅速蔓延、难以阻挡。举个例子:某位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短短一周内,这条视频像燎原之火般传遍全网,带动了数百人加入他的项目。这背后藏着什么规律?或许正是真实的故事触动了人们内心对突破现状的渴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燎原之火”作比喻?其实这个意象精准捕捉了两个关键点。首先,星火最初可能微不足道——就像某个创新想法刚诞生时的脆弱;其次,当环境条件成熟时,火势会呈指数级扩张。去年某地农户试种的抗旱稻种,最初只在三亩地实验,三年后竟推广到整个长江流域,恰好印证了这种传播特性。
值得思考的是,当代社会的“燎原现象”正在加速。移动互联网就像无形的风,让思想的火种能在几小时内跨越地理阻隔。我曾亲眼见证某个环保倡议,从大学社团的20人讨论会,通过线上协作工具,三个月内发展成跨国联盟。这种转化速度,恐怕是古人创造这个成语时难以想象的。
在观察这类现象时,有个常被忽视的细节:燎原之火的持续燃烧需要燃料。就像去年爆红的全民健身热潮,表面看是某个明星带起的风潮,实则契合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的集体关注。这提醒我们:任何现象的爆发式传播,本质都是击中了某个深层的社会需求。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燎原之火”的智慧或许能带来启发。当我们看到某个新事物初现端倪时,不必急于判断成败,而该观察其是否具备“可燃性”——是否扎根真实需求,是否搭建了传播网络。毕竟,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始于微光,成于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