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ì xiá dǐ xì
成语解释:指寻衅生事。同“伺瑕导蠙”。
成语出处:孙中山《自传》:“习于旧污者,视民主政治为仇雠,伺瑕抵隙,思中伤之为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寻衅生事
繁体字形:伺瑕抵隙
英文翻译:To fend for flaws
伺:[sì]侦察;守候:窥伺。伺机。[cì]1.〔伺候〕2.旧指侍奉或供役使。3.照料:伺病人。
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瑕疵。白璧微瑕。纯洁无瑕。
抵:1.支撑:抵住门别让风刮开。他用手抵着下巴颏儿。2.抵挡;抵抗:抵制。3.抵偿:抵命。4.抵押:用房屋做抵。5.抵消:收支相抵。6.相当;能代替:一个抵两个。7.抵达;到:平安抵京。
隙:1.缝隙;裂缝:墙隙。门隙。云隙。2.(地区、时间)空闲:隙地。空隙。农隙(农闲)。3.漏洞;机会:无隙可乘。4.(感情上的)裂痕:嫌隙。有隙。
“伺瑕抵隙”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但拆开看就明白了——“伺”是观察,“瑕”指缺点,“抵隙”就是抓住漏洞。合起来就是观察对方的弱点,抓住机会行动。那在实际生活中怎么用呢?
举个例子:某科技公司在市场调研时,发现竞争对手的智能手表存在续航短板,便集中研发力量推出了续航翻倍的新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这时候可以说:“这家公司正是伺瑕抵隙,抓住了行业痛点实现突围。”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主动观察和灵活应对?因为市场竞争就像下棋,既要看自己的布局,更要发现对手的破绽。
再比如班级辩论赛:当反方辩手引用过时的数据时,正方立刻指出:“对方这个论据来自2015年的报告,近三年政策早已更新。”这种快速捕捉漏洞的反击,不正是伺瑕抵隙的生动演绎吗?辩论中的敏锐观察力从何而来?其实来自赛前充分的资料整理和临场专注力。
有个有趣的发现:这个策略在历史事件中同样适用。赤壁之战前,周瑜发现曹军战船连在一起的弊端,最终用火攻取胜。这种伺瑕抵隙的智慧,本质上是对细节的精准预判。但要注意的是,过度关注他人缺点可能陷入“挑刺思维”,关键是要在发现漏洞后提出建设性方案。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运用这个成语要把握分寸。比如谈判桌上指出合同漏洞时,若能同时提供优化建议,既展现了专业度又维护了合作关系。就像修车师傅检查车辆时,既要找出故障点,更要说明如何保养才能延长使用寿命。
最后看个职场场景:新入职的小王发现部门周报存在信息重复问题,他主动设计了数据可视化模板,在例会上演示后获得领导赞赏。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伺瑕抵隙不仅是找问题,更是用创新思维将弱点转化为改进机会。当发现问题时,你是选择抱怨还是行动?不同的选择决定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说到底,这个成语教我们的不仅是竞争策略,更是一种积极的问题解决态度。就像园丁修剪树枝,既要剪除枯枝败叶,也要保留生长点让树木更茁壮。关键在于培养发现机会的眼睛,同时保持解决问题的善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