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è gōng xíng sī
成语解释: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利。
成语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一卷:“见善忘举者妒,知恶不劾者比,依违是非者谲,借公行私者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自私的人
繁体字形:借公行私
英文翻译:To borrow money for private use
借:1.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向他借书。跟人借钱。把笔借给我用一下。2.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出:借书给他。借钱给人。3.假托:借故。借端。4.凭借;利用:借助。借手(假手)。5.(有时跟“着”连用)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借着灯光看书。借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藉”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私:1.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私事。私信。私有。2.自私(跟“公”相对):私心。大公无私。3.暗地里;私下:私访。窃窃私语。4.秘密而不合法的:私货。私盐。私通。
“借公行私”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生活中其实处处能见到它的影子。比如公司领导用公款给自己买高档礼品,却说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社区工作人员把公共健身器材搬到自家院子里,还声称“暂时借用”。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打着公家的旗号,偷偷满足个人利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种行为总能找到借口?”答案很简单——权力和资源分配不透明时,就容易滋生灰色操作。比如某单位组织集体培训,负责人却把培训地点定在自家亲戚开的度假村,价格虚高但质量平平。这种情况下,“公事公办”成了遮羞布,实际是在用集体资源做人情交换。
另一个典型案例发生在学校:某班主任以“班级建设”名义收取高额班费,结果大部分钱用来给自家孩子买名牌书包当奖品。当家长质疑时,得到的回复是“这都是为了激励孩子们”。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正是“借公行私”的典型特征——把私人目的包装成集体目标。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现象真的无法避免吗?我的观察是,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能有效遏制这类行为。比如某社区最近推行“财务公示二维码”,每笔公共支出都实时扫码可查,结果半年内不合理支出减少了72%。这说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当权力运行在公众视线下,借公行私的空间自然会被压缩。
换个角度看,偶尔的“借公行私”可能源自人性弱点。就像邻居张大妈当上业委会主任后,总把小区绿植移栽到自家阳台。但她不知道的是,这种行为看似占了小便宜,实际上损害了在居民中的公信力。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会反噬个人信誉,可谓得不偿失。
要识别这类行为其实有诀窍:凡是把“我们”“大家”挂在嘴边却说不清具体受益人的项目,往往值得警惕。下次听到“这个决定对集体有利”时,不妨多问几句:具体怎么有利?谁能真正受益?有没有替代方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像照妖镜一样让借公行私现出原形。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我们学会用制度保障公平,用技术实现透明,用监督促进规范,那些打着公家旗号谋私利的行为终将无处遁形。或许未来某天,“借公行私”会像马车驿站一样,成为历史书里的陈旧词汇。